我们熟知的红楼梦结局, 可能根本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黛玉的死,秦可卿的死,养小叔子的是谁? 现在流传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虽然让故事有了个结尾,但很多人觉得味道不对。 宝玉中举,贾府复兴,这种大团圆,冲淡了原著那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底色。 比如林黛玉的死。续书里她是听到宝玉宝钗的婚讯,泪尽而亡。这固然符合还泪的说法,但总觉得单薄了些。很多红学家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推测,黛玉的结局,更可能是沉湖自尽。那句“冷月葬花魂”,或许早已暗示了一切。 还有秦可卿的死,更是疑点重重。书里写的是病逝,但判词和焦大的醉骂,都指向了更不堪的真相。原稿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被删去的几页,到底写了什么,成了红楼最大的谜案之一。 焦大说的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养小叔子”说的是谁,一直是红学家们研究的话题。 这些未解之谜,并非曹雪芹的疏漏,反而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他留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两个世界的对抗。 “金玉良缘”代表的是世俗规则、家族利益。“木石前盟”代表的则是天性、灵气和纯粹的感情。宝黛的悲剧,其实是纯粹的个体,在强大的世俗规则面前必然的毁灭。 曹雪芹写下了一个巨大的梦境,却没给我们留下走出梦境的地图。 也许,这种永远无法抵达的真实,才是红楼最大的真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