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12高地上,17岁战士吴建国身中8弹倒地,一个越军军官想拿走他的枪,这时,吴建国却睁眼,抱着对方滚下山崖! 1979 年 2 月 17 日凌晨 5 点,广西龙州边境的猫耳洞里,17 岁的吴建国正准备行动。他家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 入伍前,父亲吴启和把一张全家福塞给他。照片上,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的党员徽章特别显眼。 父亲说:"到了部队,要好好打仗,别给家里丢人。" 炊事班长老王走过来,递给他半块铁皮。那是用炮弹箱剪下来的,老王说:"这是老山那边传下来的,带上,能有点用。" 吴建国接过来揣进兜里,心里热乎乎的。 吴建国所在的侦察连,有个硬任务 —— 拿下 612 高地。这地方海拔 612 米,是越军设在边境线上的重要据点。 越军在山顶修了三层火力网,铁丝网外面埋满了反步兵地雷,踩上就完。 连长指着沙盘上的高地说:"这是敌人的眼睛,端掉它,咱们就能冲开谅山的防线。" 5 点 30 分,冲锋号响了。吴建国跟着班长跳出堑壕,裤脚还沾着猫耳洞里的泥。 他手里攥着 56 式冲锋枪,手心全是汗。脑子里想起父亲的话:"你爷爷跟着陈赓大将打过淮海战役,你得跟他学。" 突然,越军的探照灯扫了过来。走在最前面的班长猛地倒下了。 吴建国感觉脸上溅到了东西,是热的,还有股铁锈味 —— 是班长的血。 "狗日的!" 吴建国骂了一声,掏出两颗手榴弹扔了过去。爆炸的气浪把他的钢盔掀掉了,借着亮光,他看清了越军暗堡的位置。 他猫着腰往前冲,冲到 30 米远的地方,掏出了爆破筒。这东西他练得熟,新兵连时 58 秒就能组装好,是他偷偷加练的本事。 "轰" 的一声,暗堡塌了一角,里面的重机枪不响了。 吴建国接着往前冲,又打倒了三个越军。可就在这时,山顶的高射机枪转了过来。 子弹打在他身上,第一发穿了左肩,第二发打碎了水壶,第三发擦着太阳穴飞了过去。他晃了晃,一头栽进弹坑里。 一个越军军官走了过来。他是阮文雄,上尉军衔,从河内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 当年在奠边府战役,他用匕首割过三个法军士兵的耳朵。 阮文雄踢了踢吴建国的冲锋枪,以为这年轻人已经死了,弯腰就要捡枪。 突然,他听见一声微弱的喘气。吴建国睁开了眼睛。 "混蛋!" 吴建国猛地伸出手,掐住了阮文雄的脖子。他左手还攥着爆破筒的保险栓,那是他晕过去前藏在身下的。 阮文雄使劲挣扎,军靴在泥地上划出一道道沟。两人扭打着滚到了悬崖边。 吴建国看见他领章上的金星 —— 是越军第 3 师的营长,王牌部队的。 吴建国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死死抱着阮文雄,一起滚下了悬崖。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悬崖下找到了他们。吴建国的手指深深抠进阮文雄的眼窝,眼睛还圆睁着。 卫生员小李想把他的眼睛合上,却发现眼皮内侧有字,是用指甲刻的:"娘,儿不孝。" 吴建国的军装口袋里,掉出半张纸。是入党申请书,已经被血浸透了,但上面的字还能看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拿下 612 高地后,战局变了。我军趁机绕到谅山后面,把越军第 3 师逼得全线后退。 战后统计,吴建国一个人端掉了两个火力点,打死五个敌人,为连队争取了 17 分钟的时间。 中央军委追授他 "战斗英雄" 称号,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例选编》。 2021 年清明节,长沙市烈士公园里,吴建国的雕像前摆满了花。 周南学士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员们,捧着自己做的白花站在雕像前。 教师潘莉拿着两件东西给孩子们看。一件是那块带弹痕的铁皮护身符,另一件是吴建国牺牲时攥着的冲锋枪弹匣。 潘老师举起弹匣说:"同学们,这不是普通的铁片子。这里面的每颗子弹,都记着一个 17 岁年轻人对国家的忠诚。" 吴建国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这个 17 岁的战士,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 他的名字,永远刻在那片他守护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