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重庆男子吃草上瘾,34年吃了40吨草,闻到肉味就想吐,每天就靠吃草充饥,身体非常健康,后来去医院一检查,医生才道出了真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重庆巫山县的一座煤矿中,年轻的矿工龚清孝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感到极度口渴,那天矿区停水,他忙了一整天,喉咙发干,水壶早就空了。 身处荒山野岭,他环顾四周,找不到一丝水源,焦躁中无意看到脚边的野草在阳光下泛着水汽,他弯下腰,揪了一小把塞进嘴里,青草略带涩味,但出奇地解渴,他没多想,只是觉得舒服许多。 这看似偶然的一次行为,却逐渐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从最初偶尔咀嚼几口草,到后来三餐都要先来几把草垫底,他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了变化,刚开始,他仍然吃些米饭、蔬菜,只是觉得饭前嚼点草“顺口”,有时候干活累了,草反而比饭菜来得管用。 随着时间推移,他对肉类的兴趣也开始下降,有一天,家里难得做了红烧肉,他却感到反胃,强忍不适才没当场作呕,这种排斥并不是出于厌恶,而是一种来自身体本能的抗拒。 家里人起初以为他只是图新鲜,妻子担心他身体吃坏,也尝试劝过多次,可见他身体并无异样,甚至越来越有精神,也就慢慢放任了。 他仍是那个勤快的矿工,每天起早贪黑,干完活顺路割几捧草带回家晒干,屋里逐渐堆满了草叶和草根,他用草做饭、泡水、甚至炖汤,一日三餐皆离不开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农村家庭仍在为温饱奔波,粮食是紧俏物资,龚清孝能靠吃草填饱肚子,反而成为邻里间眼热的对象,有人打趣他“天赋异禀”,也有人默默效仿,但大多数人吃了草不是肚子胀就是上吐下泻,没人像他一样把草当成主食还能越吃越精神。 他的吃草习惯持续了几十年,甚至随着年岁渐长而变得愈加依赖,他的生活节奏也早已围绕着草展开,清晨上山采草,晌午晾晒,傍晚拣草煮食,草的种类、部位、采摘时节都有讲究,他能分辨哪种草柔嫩,哪种带苦涩,经验丰富得仿佛一位草本专家。 时代在变,随着物质条件改善,村民们餐桌上逐渐丰富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吃得起肉,草也就不再是生存替代品,龚清孝却依然维持着“草食人生”,引来越来越多的非议。 孩子在学校被讥为“牲口娃”,妻子也因为邻里流言而频繁落泪,原本和睦的家庭逐渐被这种怪异的饮食习惯撕裂开来。 妻子曾试图包容,在他饭碗里摆草,在屋外搭晾草架,但她始终无法接受一个丈夫把青草当成信仰。 2003年,她带着女儿悄然离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龚清孝虽有失落,却并未动摇吃草的执念,他相信自己身体硬朗,吃草从未生病,不必改变什么。 直至2010年代初,地方组织体检筛查时,社区干部再三劝说下,他才答应接受检查,结果出人意料,他的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一切正常,甚至比多数同龄人还要优越。 医生在分析肠道菌群时发现,他的消化系统具备极高的植物纤维分解效率,胃肠道早已适应了草类结构,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符合医学上的“异食癖”特征,但又伴随一种近乎“自我进化”的生理适应。 面对这份报告,医生表示惊讶,也提醒旁人切勿模仿,龚清孝的情况既非迷信,也非特异功能,而是身体在长期饮食刺激下,产生的独特适应,他虽然异常,但无害,消息传出,媒体争相报道,他却谢绝城市医院的深入研究,只想回到山间草地,继续自己习惯了的生活。 不过他心里始终记着那两个离开的身影,为了让妻女回家,他开始尝试改掉这个习惯,他不再一下断绝,而是逐日减少食草量,用稀饭、青菜逐渐替代,反复尝试中忍受了不少生理反应,有时胃部胀痛,有时精神恍惚,但他坚持了下来。 如今再回头看,龚清孝并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而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被迫适应、又顽强生存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或许无法复制,但他用身体写下的一段生理奇迹,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足够真实而独特的注脚。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吃草的人——CCTV《走近科学》
猜你喜欢
“眼泪止不住了!”奶奶在厨房做饭时,孙女突然喊她称“门口有人找”,奶奶佝偻着腰去
2025-08-08
张诗刚来说
很多年前同事他爸单位一把手进去了,把单位里的其他人全部扣在一个宾馆里,一人一间房
2025-08-04
素鹤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