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毛乌素沙漠变绿洲:六十年治沙路普通人怎么做到的。 毛乌素沙漠原来是一片每年往北京吹三万吨黄沙的“大沙海”,但经过六十年治理,现在悄悄变成了绿洲。 这场治沙运动的起点,是回归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中国人没有硬碰硬去对抗流动的沙丘,而是摸清了自然的规律,选用沙蒿、花棒、柠条等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作为第一批“先锋部队”。 他们顺应季节变化,趁着雨季前种树固定沙地,还根据沙丘移动的特点来布置防风林带,其中最核心的办法,是一种叫“麦草方格”的简单技术。 就是用麦草在沙地上扎成方格子,这样一来就能减弱风的力量,帮水分留在地面,没想到,一年后,这些格子里长出了地衣和灌木,给大面积绿化打下了基础。 农民、学生、志愿者,还有几代人接力的治沙户,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和顽强的决心,一锹土一棵苗地把绿带回了沙漠。 比如农民石光银带领村民,扎了三十五万亩草方格,筑起百里防风林,仅靠碳汇交易每年就能赚六百多万。 农妇殷玉珍和丈夫在沙漠里种了两百万棵树,还开出了三条土路,把被沙海隔开的村子重新连接起来。 靖边县的张立强一家三代治沙,他发明的“水分传导式沙柳种植法”,把树苗成活率从不到三成提高到八成五。 一些政策还激励了二十万治沙专业户,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国家级的集体行动,现代科技也开始帮忙:中科院开发的植物纤维粘合剂,能快速把沙子变成保水土壤,成本只有传统方法的十分之一。 无人机撒种和智能灌溉等技术,也让治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持续的努力改变了生态规律,毛乌素沙漠八成以上变成了绿洲,区域气候随之改善。 年降雨量也增加到一倍多,地下水位回升,风沙减少,空气质量提升,甚至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也缓解了。 内蒙古还用新技术改造三十万亩良田,种出了亩产超过500公斤的沙漠水稻,最有创意的是“光伏治沙”模式:太阳能板安装在沙地上。 不仅能发电,板子还能遮阳减少水分蒸发,底下种草药,空地养牛羊,实现一块地多种收益,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项目一年发电40亿度,同时固定三万亩沙土。 如今全球35%的沙漠经济专利都在中国手里,连富裕的迪拜土豪都来中国买“沙变土”技术。 这场绿色革命,已经从毛乌素沙漠扩展到横跨十三省的“三北防护林”国家工程,过去45年治理了五亿亩沙化土地。 美国《科学》杂志也不得不承认,当绿化面积超过沙漠面积15%后,整个区域的气候会自然而然往好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评价这是一项“地球级生态实验”,但对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来说,这只是把祖辈曾被迫逃荒的绝路,变成了子孙安居乐业的富路。 他们用行动证明,当其他国家还在为碳排放指标争论时,一个民族凭着坚韧的意志和尊重自然的智慧,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