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钱多,但人不傻!2036年奥运会,谁都不愿意接,国际奥委会都开始暗示某个东方大国了。你们爱谁办谁办! 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大战,正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较量。 一边是中国的冷静旁观,一边是十几个国家的摩拳擦掌,这冷热之间,藏着太多关于体育,国家与时代的故事。 先说中国这边,对于举办奥运会一点心思都没有,根本没有申办的想法。 国际奥委会新主席考文垂上任第一站就往中国跑,说是看广州的全运会场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想劝中国再挑一次大梁。 可咱们这边,官方回应总是不紧不慢,没说不办,也没说想办,就这么不远不近地晾着。 老百姓更是觉得,办奥运那是十几年前的新鲜事了,现在琢磨的是孩子上学能不能少花钱,看病排队能不能短点,房价能不能稳当些。 2008年北京奥运那会儿,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400亿美元砸进基建,办出了一场让世界惊叹的盛会。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把账算得清清楚楚,修场馆的钱,够盖多少所学校?搞安保的人力,能解决多少社区的实际问题? 不是说奥运不重要,是过日子的重心变了。 转过头看其他国家,那股子热乎劲儿能把人烫着。 印度算是最起劲儿的一个,2025年7月下旬,奥委会开新闻发布会,主席乌莎对着镜头说“这是几代人的期盼”,那语气里的郑重,像是在宣布什么国家大事。 可外界的质疑声从没断过,有人翻出老黄历,1990年申奥得0票,2004年申奥只拿到4票。 2010年办英联邦运动会,19个场馆有13个临开幕还没完工,天桥塌了压死23人,运动员住的地方厕所漏水,蚊子成堆,最后上百号人因为吃坏肚子退赛。 现在的印度,表面上是比以前阔了,数字经济涨得快,新修了些场馆,可底子还是薄。 首都新德里冬天雾霾能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恒河里飘着塑料袋和工业废料,15%的家庭连自家厕所都没有。 外国网友调侃:“你们地铁都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办奥运时运动员坐什么去场馆?” 可印度人不管这些,总理莫迪把申办地定在自己老家古吉拉特邦,明摆着是要把这事当成国家脸面来拼。 卡塔尔就不一样了,揣着钱袋子来的。 这次申奥,首相穆罕默德直接放话“志在必得”,奥委会主席更说现有设施95%都达标,剩下那点活儿分分钟就能搞定。 人家有这底气,石油换来的真金白银堆在那儿,办赛经验也刚热乎着,国际奥委会看在眼里,自然多了几分青睐。 一些非洲国家也有想法,开罗有个年轻人接受采访时说:“想让世界知道,金字塔旁边不光有法老,还有跑得飞快的运动员。” 这话里的期盼,让人想起第一次申办奥运的国家,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 可热闹归热闹,麻烦也不少。 巴西里约的例子就在眼前,2016年奥运场馆修得富丽堂皇,散场没多久就荒了,水草长到能淹没人,养护费都凑不齐,市政账上欠着一屁股债。 现在申办国学精了,巴黎奥运就专捡现成的用,不新盖场馆,反倒办得顺顺当当,GDP还涨了0.35个百分点。 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也掺了一脚,他们办过好几次大赛,经验是够的,可国际奥委会心里有本账,2028年在美国,2032年在澳大利亚,轮也该轮到亚洲或者非洲了。 埃及,土耳其,墨西哥,智利这些国家挤进来,让这场竞争更没谱了。 大家争来争去,说到底是在算两笔账。 一笔是经济账,基建搞起来能创造多少工作岗位?转播权和赞助费能不能回本? 另一笔是面子账,五环旗升起来的时候,国家名字能被世界念叨多少遍?运动员站上领奖台时,全国人民能不能跟着骄傲一回? 印度人总说要超过中国,可中国现在压根不想在这事上较劲。 反倒是那些还在爬坡的国家,把一场运动会当成了翻身的机会,哪怕踮着脚也要够一够。 国际奥委会夹在中间挺为难,想找个靠谱的主办国,中国有能力没意愿,印度有意愿没能力,卡塔尔有钱但少点“新面孔”的新鲜感。 接下来这几个月,估计少不了拉票,许诺,互相挑刺的戏码。 离2036年还有十多年,现在说谁能赢还太早。 但这场申办大战本身,已经比比赛还好看了,有人揣着钱袋子稳坐钓鱼台,有人攥着梦想往前冲,有人精打细算怕亏本。 不管最后谁拿到主办权,大家想看的,无非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盛会,至于背后那些盘算和较劲,或许到开幕那天,都会被赛场上的欢呼盖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