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福建,魏阿婆在银行存了2万元养老钱,一存就是27年,等到她打算取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只有不到5000的利息,好在法官发现问题,最终帮阿婆要回了这笔钱。 一开始阿婆拿到两张手写定期存单,柜员告诉她“到期不用管,会自动续存”,她就安心把存单收进牛皮纸袋。 这一收就是27年,直到2024年底,66岁的她揣着泛黄的存单去取款,却傻眼了。银行只算给她不到5000元利息。 工作人员指着存单解释:“这老式单子没印‘自动转存’,超期的年份只能算活期利息。” 魏阿婆气得直哆嗦,当年分明承诺过自动续存,如今利息还不到预期两万八的三成。 魏阿婆较真儿,较的是时代的理儿。二十多年前银行业务靠手写口传,哪像现在扫码签电子协议。 老人把“到期不用管”当承诺,合情合理;可法律讲证据,白纸黑字没写“自动转存”,银行咬死也没错。这种老办法遇上新规则的矛盾,城里乡下都不少见。 转折点在法官的细心,调解时,法官发现取款单写着“本息2.4万”,比活息高,又比转存利息低。 法官顺藤摸瓜才揭出关键,2003年银行电脑化时,工作人员把手工存单转电子档,竟漏勾了“自动转存”选项! 头六年明明正常转存,后二十一年却成了活期。这疏忽让银行理亏,最终掏钱补了差额。 说到底,这事像面镜子。照见银行服务要“手到心也到”,别让科技成了新门槛;也照见普通人存钱得留个凭证,口头承诺随风散,白纸黑字才稳当。 好在结局暖乎,魏阿婆按完红手印,把新存单仔细折好揣进怀里,这口气总算顺了! #阿婆2万养老钱存了27年利息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