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美国是不是取消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让不让你进市场,才是真正的王牌。”高志凯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直接把话钉进了很多跨国巨头的CEO心里。十几年前,他们还在PPT里把中国标成“可选市场”;今天,如果PPT里缺了中国,董事会直接让你重写。
这背后,是中国市场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以前跨国车企来中国,就是把成熟车型直接搬过来卖,靠着这招,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品牌随便就能卖得盆满钵满。
可如今呢?大众2024年在华销量虽然还能达到290万辆,但同比下降了9.5%,连他们主打的ID系列电动车,也只是勉强增长17%,市场份额被比亚迪、蔚来这些本土品牌抢得七零八落。丰田更惨,2024年在华销量177.6万辆,同比下滑7%,连续3年下跌;本田直接跌出“百万辆俱乐部”,销量85.2万辆,同比暴跌31%,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
反观中国本土品牌,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相当于每天卖出1.17万辆,全球每卖出3辆电动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造的。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也不遑多让,蔚来2024年交付22.197万辆,同比增长38.7%,直接把BBA(宝马、奔驰、奥迪)的豪华车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
跨国车企们这才发现,中国市场早就不是他们躺着赚钱的地方了,而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站稳脚跟的“生死战场”。
科技行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苹果和三星这对“冤家”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转。
苹果2024年第四季度在大中华区营收150.3亿美元,虽然同比只下降了0.34%,但市场份额已经从巅峰时期的20%多跌到了14%。
更让苹果头疼的是,华为Mate60系列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高端手机市场的格局。这款手机不仅搭载了国产麒麟芯片,还实现了5G功能,一上市就引发抢购热潮,截至2024年6月底销量突破千万台。在华为的冲击下,苹果iPhone在中国的销量明显下滑,连带着股价都跟着遭殃。
而三星就更惨了,曾经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据22%的份额,如今已经跌到1%以下,全球市场份额也从19.7%降至18.3%。
反观华为,凭借5G专利全球第一的优势,2023年新签40个专利许可协议,22家全球五百强公司都成了它的被许可人。中国市场的科技实力,已经让跨国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
医药行业同样上演着“中国市场说了算”的戏码。以前,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那叫一个傲慢,新药上市总是比欧美晚个三五年,价格还贵得离谱。
可现在,中国不仅成了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还成了跨国药企研发的“主战场”——勃林格殷格翰未来五年要在华投入50亿元研发资金,把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研究项目,国内研究者已经参与了22个全球早期临床试验;辉瑞在中国设有两个研发中心,投资超过15亿美元,员工近7000人,连他们的CEO都直言“中国是辉瑞全球战略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百时美施贵宝、罗氏、诺华这些药企,现在都争着把新药拿到中国来审批,因为中国的审批速度已经和全球同步,甚至更快。中国市场的医药研发实力,已经让跨国药企们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94万亿美元,连续7年全球第一,其中“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1.06万亿元,增长近30%。中国的GDP占全球18%-19%,贡献了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
外资企业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特斯拉上海工厂2024年交付91.6万辆汽车,占全球销量的一半;星巴克在中国一年开790家新店,营收占全球的15%;耐克在中国的营收占比也超过10%。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全世界,中国市场早就不是“世界工厂”那么简单了,而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有人可能会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受挫,是因为他们不适应中国的竞争环境。可实际上,这背后是中国市场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以前,中国需要跨国公司的技术和资金;现在,跨国公司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创新。就像特斯拉离不开上海工厂的产能,苹果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持,辉瑞离不开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
说白了,现在的中国市场,已经从“被选择”变成了“选择者”,从“配角”变成了“主角”。至于那些还幻想着用“可选市场”心态对待中国的跨国公司,迟早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谁能抓住中国市场,谁就能抓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