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3年,杭州一位老人突然站出来,说自己是毛主席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龙”。为了

1993年,杭州一位老人突然站出来,说自己是毛主席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龙”。为了让人相信,他还专门写了一本自传,名字就叫《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在杭州,一场对峙正悄然上演,一边是官方调查组,神情严肃,手握尘封档案;另一边,则是一位叫鞠涛的老人,他自称是毛主席流落民间的三子“毛岸龙”,眼神里混杂着期待与掩不住的慌张。 而调查人员单刀直入:“鞠老,档案里写得清清楚楚,毛岸龙生于1927年,可您说自己生于1905年,这二十多年的年龄差,怎么解释?” 紧接着,调查人员又问起上海大同幼稚园的园长和保育员叫什么,老人更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可当调查人员拿出杀手锏——亲子鉴定时,这个声称漂泊半生只为认祖归宗的老人,反应却出奇地抗拒,推三阻四,说什么也不肯。 一个渴望认祖归宗的“后人”,为什么会死死守在最后一道门槛前,这背后藏着的,究竟是惊天秘密,还是弥天大谎? 要看懂这场闹剧,得先把时钟拨回去,鞠涛本来跟传奇八竿子打不着,他曾是工厂会计,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谁知时代一个浪潮打过来,工厂改制,鞠涛丢了饭碗,而妻子的离世,更让他的晚年一片凄凉,人在孤独和困顿中,总想抓住点什么,鞠涛渴望的,是关注,是摆脱被社会边缘化的失落感。 于是,一个大胆得近乎荒唐的计划在鞠涛心里冒了头,他拿起笔,把自己的后半生赌在了一本叫《毛泽东之子——毛岸龙》的自传上。 在书里,鞠涛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传奇剧本:童年在上海街头和哥哥毛岸英一起卖报为生,在国民党的追捕下九死一生,甚至在1933年的南京,还得到过地下党的秘密营救。 这些故事细节丰富,情节曲折,恰好精准地搔到了大众对伟人后代传奇经历的想象痒点。 这本书一出来,果然在杭州乃至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报纸抢着报道,记者蜂拥而至,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个“红色后代”的离奇身世,把这场身份认同的闹剧推上了舆论的顶峰。 不过,就在鞠涛的故事被炒得热火朝天时,一段真实却被尘封的历史,也随着权威人士的出现,慢慢揭开了面纱。 而亲历者之一,是前中央特科成员李云女士,根据她的回忆和确凿的党史档案,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确有三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最小的毛岸龙192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三个孩子被党组织秘密送往上海,安置在大同幼稚园。 然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当时恶劣的医疗条件,很快就击垮了这个年幼的孩子,年仅4岁的毛岸龙体弱多病,不久染上急性痢疾,虽经全力抢救,终因高烧和严重腹泻,在1931年就不幸夭折了。 这件事,不仅有医院记录,也得到了当年幼稚园保育员和地下党员的共同证实,新中国成立后,组织更是在1979年和1982年两次核查,结论都非常明确:毛岸龙早已离世。 随着李云的出面和历史档案的公开,鞠涛漏洞百出的故事自然不攻自破,调查组的逻辑链很完整:对不上的出生年份、一片空白的关键记忆,再加上对亲子鉴定的极力抗拒,所有疑点都指向一个结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在真相大白后,风波很快平息,考虑到鞠涛年事已高,生活也确实困难,政府没有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将那本自传全部收回销毁,鞠涛被送回杭州,在西子湖边开了个小卖部,安静地过完了余生。 据说,有人时常看到鞠涛的小店桌上,放着一本翻得很旧的《毛主席诗词》。 这出持续了近半年的风波,说到底,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对伟人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可进一步看,这种情感又是多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背后其实是大众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 首先,这是一个填补“历史留白”的完美故事,官方叙事里,毛岸龙的结局是模糊而悲伤的,一句“不幸夭折”便戛然而止,而鞠涛的“自传”,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历经磨难而终得归宿的“幸存者”版本。 这种大团圆结局,迎合了人们潜意识里对英雄后代“好人应有好报”的朴素愿望,情感上天然就愿意相信。 其次,这也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寄托,九十年代,社会正经历剧烈转型,很多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过去的怀旧情绪。 一个“伟人之后”的出现,就像一个来自过去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那个红色年代复杂的记忆与情感,相信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确认自己过去所相信的价值。 说到底,真正的红色血脉之所以可贵,不是因为身份本身,而是其背后承载的真实牺牲与苦难。 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是记住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是纪念像真正的毛岸龙一样,在革命洪流中无数个没能长大的孩子,而不是去追捧一出哗众取宠的闹剧。 【信源】《真相|寻找毛岸英兄弟过程及毛岸龙确实下落》-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