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永历朝和崇祯弘光朝放在一起就是纯耍流氓了,明末的情况应该分三个阶段崇祯朝,弘光朝,永历朝崇祯朝不必多说,几乎没有投降,即便是投降也会想方设法跑回大明,除了孔有德等少数因兵变降清的将领,几乎没有明朝的高级将领死心塌地投降后金的。 这么分阶段来看明末投降的事儿,确实能看清不少门道。崇祯朝那会儿,大明还没彻底烂到底,官员将领心里多多少少还有点责任感顶着。想想看啊,李自成还没打进来呢,清朝那边也才刚在关外壮大,压力没到火烧眉毛的地步。孔有德这类人因登州兵变投清属于特例,大多将领即使一时被迫投降,也会找机会逃回大明阵营——毕竟忠君思想在崇祯时期的社会氛围里还是主流。老百姓指着鼻子骂“汉贼”的唾沫星子,谁受得了? 说到弘光朝,情况完全变了。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听着挺光鲜,实际上外强中干。清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大顺军又溃败混乱,整个南方乱成一锅粥。这时候,投降可就开始大规模出现了。一些高级将领盘算着,效忠弘光朝廷图什么啊?朝廷财政枯竭军饷拖欠,内部党争(如马士英与东林党)还闹得不可开交。举例来说,江北四镇里的刘良佐、刘泽清最终都降了清,左良玉虽然打着“清君侧”旗号东下,但其子左梦庚后来也率部投降。仗打到这份上,明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堪忧,投降对许多将领而言成了现实的“活路”:保命优先,荣华富贵次之,所谓的忠义在生存压力下渐渐褪色。 问题在这儿,光是分三个阶段就完美解释投降潮?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细节。崇祯朝投降相对少,真有那么纯粹吗?表面上看将领骨头硬,背后是崇祯朝中央体系尚能勉强运转——兵部还能调拨些资源,皇帝勤政(甚至显得刚愎)的形象在维持着压力。当时投敌的成本太高,身败名裂的骂名一般人扛不住。 弘光朝这层皮一破,真相就露馅了:朝廷压根控制不了地方军阀,财政完全崩溃,军队普遍欠饷缺粮,将领们心里的算盘拨得噼啪响:继续给南明卖命,多半战死沙场或被政敌搞垮;归顺兵强马壮又开优厚条件的清朝,还能换个爵位官职。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人性选择吗,求生逐利是本能。所以说,分阶段好是好,可过分美化崇祯朝的“骨气”,忽略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从那时起就已经腐朽不堪。 再看永历朝,局面更是江河日下。南明政权颠沛流离,退守西南,控制区狭小,抗清力量山头林立相互倾轧。清朝统一已成大势所趋。投降?简直成了常规操作。郑成功麾下都出了施琅这样的重量级叛将,永历朝廷内部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内斗更是致命伤,后来连孙可望都投了清。永历帝本人逃亡缅甸最后被俘,指望将领们在这种环境下死守忠诚,几乎强人所难。像李定国这种誓死不降的硬汉,最终也无力回天,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部下因绝望或诱惑而不断倒戈。 为啥降得这么痛快?清朝当时的招降纳叛策略务实极了:高官厚禄、分封世职(如著名的“三藩”),比南明空洞的忠义号召有力得多。归根结底,乱世求存,大明朝那块“正朔”的招牌早就信用破产,换不来粮食兵马。这分阶段梳理有价值,它能帮咱看清局势如何从勉强支撑滑向总崩溃;可批判点在于,仅仅强调阶段变化,没彻底点破投降浪潮的根源——那就是明廷自身不可救药的系统性崩溃!财政入不敷出、统治集团分裂内斗、军事体系瓦解失效,再加上清政权适时的高效统战手段。历史分析常称之为“战略选择”,但究其根本,是大明朝病入膏肓后的连锁反应,逼迫着人们在乱世中做出求生的抉择。 说白了,叛将如云不是因为清军有多么无敌的魅力光环,而是明朝这台机器自己散架了。崇祯朝那点残余的向心力和社会约束,随着北京陷落烟消云散后,弘光、永历就只能裸泳看人性了。有人贪生怕死,有人投机取巧,大厦彻底倾颓时,纯粹的殉道者永远是极少数。 分阶段的方法管用,它清晰地展示了明政权从局部崩坏到彻底瓦解的衰亡轨迹;但需要批判的是,这种分期容易简化复杂的动因。投降绝非一个简单的“三段论”就能完全涵盖——它是政治腐败的恶果、经济破产的绝境、人心涣散的写照,以及新强权诱降策略共同作用的总爆发。你觉得这剖析到位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把永历朝和崇祯弘光朝放在一起就是纯耍流氓了,明末的情况应该分三个阶段崇祯朝,弘光
断代史鉴
2025-08-12 00:09: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