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8月的一天,废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闲来无事,拿起当天的“宫门抄”

晴话 2025-08-12 10:42:50

1924年8月的一天,废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闲来无事,拿起当天的“宫门抄”细细翻阅起来。所谓“宫门抄”,本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日程安排,但溥仪已经逊位13年,能有啥重要的事呢?

一行小字跃入庄士敦的眼帘:“延恩侯今日去明陵祭祖,向皇上谢恩...”

这位延恩侯名叫朱煜勋,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原来清兵入关后,大肆屠戮明朝宗室,到了康熙年间,人心安定,清廷又开始高调地访求前朝后裔,最后找到一位名叫朱之琏的正白旗汉军人,封为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主要工作就是看守十三陵,春秋两祭。

朱煜勋是第十二代延恩侯。庄士敦感兴趣的是:孙中山曾去明孝陵告慰明太祖在天之灵,宣告民国完成驱逐鞑虏、恢复大汉江山的伟业,朱煜勋作为朱家子孙,怎么也和遗老遗少一样,对已经沦为紫禁城吉祥物的小皇帝仍以奴才自居?

庄士敦告诉溥仪:这个朱煜勋身为明室后人,在大清倒霉的时候还能保持臣节,实在难得,皇上为什么不召见他呢?

几天后,朱煜勋穿着清朝的官服顶戴,奉旨进宫面圣。让庄士敦略感失望的是,延恩侯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北京胡同大爷,没读过什么书,但也不讨厌,庄士敦表示要去“侯府”拜访,朱煜勋吓了一跳,慌忙摆手道:使不得,我家破破烂烂的,连个坐的地儿都没有。

他撩起官服,露出里面的褴褛衣衫,原来外面光鲜的衣服是他为朝见天子向别人借的,他本人蜗居东直门北小街的大杂院里,有了上顿没上顿。

按照清朝制度,延恩侯每年有八百元的俸禄,对于朱煜勋来说,这是笔不小的收入,虽然经常被拖欠。他有两个孩子要养,有时逼得没法,他就和父亲当年一样,暗中砍伐十三陵的树木换钱。

溥仪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就让朱煜勋跪安了。

两个月后,溥仪被逐出故宫,如丧家之犬般逃到天津租界。万万没想到,穷得叮当响的朱煜勋居然借了几块钱路费,巴巴地赶到天津看望故主,把个溥仪感动得泪水涟涟。

朱煜勋其实是想弄清楚一件事:一年八百块的俸禄还做不做数了?可惜,他面子薄,没好意思开口。

他等了五年,不见有人发钱,知道溥仪指望不上了,他认为自己对清廷够意思了,于是上书国民政府称:我是明室后人,我现在快吃不上饭了,你们要管!

国民政府研究决定,委任朱煜勋为“明陵保管委员”,月薪五十大洋。

民国出手大方,而且发薪准时,朱煜勋自然是感激涕零,唯一遗憾的是,民国不好糊弄,朱煜勋监守自盗的事逐渐浮出水面,1933年,民国政府决定将十三陵交昌平县管理,朱煜勋被一撸到底,失去了祖传的饭碗,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0 阅读:0
晴话

晴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