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刘邦正跟戚夫人亲热,却被周昌撞见,他叫住周昌问:"你觉得我咋样?""你沉迷酒色,就是个昏君!"周昌答道,众人一听都替他捏把汗,谁料刘邦却哈哈大笑,对周昌更加信任…… 周昌,是秦末汉初的重要大臣。他和堂兄周苛都是秦朝末年的泗水郡小吏,负责文书事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周昌和周苛随即投奔刘邦,成为其早期核心部下。 周昌在反秦战争中表现勇猛,常随军冲锋陷阵,因功被刘邦封为“职志”(负责军队旗帜仪仗的官职)。刘邦率军西进灭秦时,周昌始终跟随,多次参与关键战役。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周昌因功被封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成为刘邦集团的重要文臣。 刘邦这会儿刚定了天下,在洛阳宫里当起了皇帝,可骨子里那点沛县痞气没改。年轻时打天下,他能忍能装,对萧何、张良言听计从;如今坐上龙椅,见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就忍不住把“勤政”抛到脑后。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能歌善舞,尤其那支《翘袖折腰舞》,跳得刘邦魂都飞了,朝堂的事常拖着不管,一门心思扎在后宫。 戚夫人呢,不光长得美,还会来事。她知道刘邦疼自己,常枕着他的胳膊哭,说怕将来吕后欺负她们母子(那会儿她刚生了儿子刘如意)。刘邦被哭软了心,竟动了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刘如意的念头。这事在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大臣们大多反对,可没人敢跟刘邦硬顶——谁都知道,这皇帝发起火来,能把人扔锅里煮了(当年郦食其就因说错话被烹了)。 周昌不一样。他是个天生的“哑嗓子”,说话像打雷,急了能把脖子憋得通红。这人认死理,觉得对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当年刘邦刚进咸阳,沉迷秦宫的财宝美人,是周昌拎着剑闯进后宫,扯着哑嗓子吼:“项羽快打过来了!你还在这儿快活?想当第二个秦二世吗?”刘邦被骂醒了,赶紧还军霸上,才有了后来的“约法三章”。 这会儿被周昌撞见亲热,刘邦本有点尴尬,问那句“你觉得我咋样”,其实是想找个台阶下。没成想周昌脖子一梗,直接骂他“昏君”,声音又哑又响,震得殿梁上的灰都掉下来了。 旁边伺候的太监吓得脸都白了,戚夫人往刘邦怀里缩了缩,以为这黑着脸的御史大夫要掉脑袋。 刘邦却盯着周昌,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伸手拍了拍周昌的肩膀:“你这老小子,还是这么冲!” 没人懂刘邦为啥笑。只有他自己知道,周昌这骂,骂得真。这些日子他确实荒唐,朝堂上堆了一堆奏折,全是关于分封诸侯、安抚百姓的事,他都没心思看。周昌敢这么说,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他这刚坐稳的江山。 “你说得对。”刘邦收了笑,对戚夫人说,“你先回寝殿,朕跟御史大夫说点事。”又转头对周昌道,“走,跟我去书房。” 到了书房,刘邦屏退左右,给周昌倒了杯酒:“说吧,除了骂我昏君,还有啥不痛快的?” 周昌一饮而尽,哑着嗓子说:“陛下!废太子的事,万万不可!刘盈是嫡长子,吕后跟着您打天下,吃了多少苦?您要是废长立幼,大臣们不服,诸侯们也会反!到时候刚安定的天下,又要乱了!” 刘邦没发火,只是叹了口气:“我知道你是为了大局。可如意像我,刘盈太仁弱……” “仁弱咋了?”周昌打断他,脖子又红了,“当年秦二世够狠吧?还不是亡国了!仁弱至少不会乱杀人!陛下要是执意废太子,臣……臣宁死不从!”他急得说不出话,哑嗓子里直冒气。 刘邦看着他急得脸红脖子粗的样子,突然又笑了:“行了行了,不逼你了。有你这话,我心里有数了。” 打那以后,刘邦还真把废太子的事搁了搁。他对周昌更信任了,甚至把最疼爱的刘如意托付给他,让他当赵国丞相,护着这孩子。刘邦知道,满朝文武,只有周昌这愣脾气,敢跟吕后硬顶。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果然找刘如意的麻烦,三番五次召他进京。周昌硬顶着不送,对吕后派来的人说:“赵王还小,身子弱,不能长途跋涉。先帝把他托付给我,我就得护着他!”吕后气得发抖,却没法子——她知道周昌的脾气,硬来只会把事闹大。 可惜周昌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吕后后来绕开他,先把周昌召进长安,再派人把刘如意接来毒死了。周昌知道后,气得吐血,从此称病不上朝,没几年就死了。 有人说周昌傻,跟吕后对着干,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可在沛县老家,老人们说起周昌,都竖大拇指:“那是条汉子!先帝没看错人!” 刘邦当年为啥不恼周昌?不是他脾气好,是他明白,打天下靠的是勇猛,坐天下靠的是直臣。周昌的骂,像一盆冷水,能让他在得意时醒过来。这世上的甜言蜜语太多,可真心为你的,往往是那些敢说狠话的人。 帝王术里,藏着的不只是权谋,还有一份对“真”的稀罕。刘邦能从亭长当到皇帝,或许就赢在这——他容得下周昌的“骂”,也懂得这份“骂”里的忠。 信息来源:基于《史记·张丞相列传》《汉书·周昌传》及《资治通鉴·汉纪》等史料记载综合创作。
一日,刘邦正跟戚夫人亲热,却被周昌撞见,他叫住周昌问:"你觉得我咋样?""你沉迷
勇敢小妹
2025-08-12 11:37:27
0
阅读: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