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回真被“闹了个大跟头”。 特朗普政府一纸关税,直接把对印关税抬到50%。

秋恒看军事 2025-08-12 15:24:24

印度这回真被“闹了个大跟头”。 特朗普政府一纸关税,直接把对印关税抬到50%。新德里先是怒气冲天,转眼又集体沉默:强硬派嚷嚷“学中国反制”,政府能端出来的“反击”,只有——暂停采购美制战机。就这,还在国内舆论里被夸成“重拳”。不少印度学者和前官员对着镜头一脸丧气,连平时嗓门最大的“甲亢姐”也改口:50%这种力度扛不住,不适应就会被时代抛弃。她没说破的是——美国真正的大头(外包服务、侨汇、签证通道)还没动。真要硬碰硬,先崩的不是华盛顿。 气话说完,算盘就响了。莫迪宣布访华后,印度媒体画风突变。“今日印度”感叹“意想不到的盟友”,摘中国驻印大使批评美国“恶霸”的话做标题;《德干先驱报》干脆上了“龙象握手”的封面。问题在于,中国反对滥用关税,这不是“力挺印度”,是一以贯之。把普适立场当“站队红利”,只能说明新德里太着急。 更有意思的是专家们的自我对照。新德里某智库研究员对彭博抱怨:特朗普敢羞辱印度,不敢惹中国;下一句立刻翻成“或许只有中国能保护印度”。不是求保护,是想把“中国选项”举高,去吓唬白宫——典型的“拿中国当筹码”。问题是,筹码得靠产业与市场规模堆出来,不是靠话术自证。 看官方表述就更明白了。印度外交部经济关系秘书说:“这只是暂时的不正常现象,我们可以等,全球会找到办法。”翻译成人话:再观望,再投机。于是就有了“三线并跑”——找巴西、找中国、找俄罗斯。可这次莫斯科没给面子:普京径直飞阿拉斯加见特朗普。印度强硬派当场不悦——民粹的逻辑是“我们正在硬刚美国,你怎么去给特朗普递话?”他们更怕的是,美俄一旦缓和,印度就难以在缝隙里左右逢源,“中间商加价”的空间会迅速缩水。 回到关税。为什么印度舆论从“要强硬”迅速转成“要忍耐”?因为牌面残酷: — 产业链深度不够,替代市场没找到; — 服务外包与侨汇高度对美依赖,随时被掐脖子; — 内部通胀与选票压力,不允许长期对撞。 所以官方“反制”只敢打军购的边角料,既能摆出姿态,又不动根本利益。 对中国这边,少点戏剧化,多点常识。中方反对单边关税、反对把经贸政治化,这不是给谁背书,是对规则的坚持。莫迪若真想把访问做实,也得把路线从“筹码外交”换成“项目清单”:关税减让、边检便利、产业互补、供应链安全——能落地的条目比任何“象征性合影”都值钱。 这场美印龃龉其实把三个事实照得很亮: 第一,华盛顿的关税杠杆优先服务“再工业化”叙事,朋友牌位不保票,谁挡谁挨刀。 第二,印度的强硬只在民意场,算到成本就回到现实。大国不是靠硬嗓门,而是靠硬产能。 第三,“既要与美国深化,又要拿中国当筹码,还要在俄美之间左右腾挪”的三欲并举,最后大概率落成“三面受制”。 给新德里一句忠告:夹缝里生存不是罪,但别把想象力当护身符。真正的安全边际,来自可替代的市场、可持续的产业与可预期的政策。给华盛顿一句冷水:把关税当万能钥匙,迟早反噬到通胀与盟友关系。给吃瓜群众一句结论:这不是“谁输谁赢”的爽文,而是一堂关于筹码与成本的公开课——谁能忍住脾气、抬高产能,谁才会在下一轮谈判里说话不抖。 参考资料:《 印度的惨状提醒普京:若不加大攻打乌克兰的力度,俄或遭灭国之灾-凤凰网 》

0 阅读:38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