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这一消息也让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马思聪,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熠熠生辉。
他被誉为“音乐神童”,是中国小提琴演奏与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坦途,充满了辉煌的成就与令人唏嘘的波折。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出生于广东汕尾一个富裕家庭。
得益于父亲马育航的支持,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1923年,年仅11岁的马思聪远赴法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南锡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
在法国,他接受了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1931年,19岁的马思聪学成归国。
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战火纷飞。
面对国难,马思聪将满腔爱国热情倾注于音乐创作。
他接连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自由的号声》、《控诉》等,用激昂的旋律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
同时,他积极投身音乐教育事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组建中央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他慧眼识珠,破格录取了林耀基、盛中国等日后享誉国际的音乐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创作上,马思聪的成就同样斐然。
他谱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伴随了几代中国少年的成长。
他的小提琴作品《思乡曲》旋律优美深沉,情感真挚,成为传世经典,一度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为开播曲目(后改为《东方红》)。
此外,《春天大合唱》、《欢乐组曲》等作品也广受欢迎。
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西方古典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独具特色。
马思聪的音乐造诣也赢得了国际认可。
他多次受邀担任国际顶级音乐比赛的评委。
如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及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这些经历提升了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然而,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特殊政治风暴改变了马思聪的命运。
尽管他身居高位,在北京拥有宽敞的四合院住宅,但这场风暴并未使他幸免。
他的音乐被批判,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起初,他怀有希望,坚信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在播放他的《思乡曲》,情况就会好转。
他的妻子和儿女曾劝他离开北京暂避风头,但他拒绝了,选择留下。
但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期。
1966年11月28日,广播电台停播了《思乡曲》,改播《东方红》。
这对马思聪而言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
此时,他远在广东的女儿马瑞雪深感忧虑,冒险北上劝说父亲离开。
经过艰难的说服,马思聪最终同意以“去广州养病”为由离开北京。
抵达广州后,马思聪才得知家人已安排好船只前往香港。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与家人一起乘船前往香港。
然而,港英当局不允许他们长期停留。
万般无奈之下,1967年初,马思聪携全家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这与他1948年断然拒绝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邀请赴美的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命运弄人。
抵达美国后,马思聪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公开声明。
在声明中,他痛苦地陈述了离开的原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眷恋与被迫离乡的无奈。
在美国的二十年,马思聪始终心系故土。
他深居简出,生活低调,专注于音乐创作和教学。
即使在经济拮据时,他也坚决拒绝接受美国政府提供的“政治避难救济金”。
他将演出所得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胞或用于支持祖国的音乐事业。
据其女儿马瑞雪回忆,马思聪在美国时常听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每每听到激昂处,便会情绪激动。
甚至失声痛哭,感叹命运不公,使他无法回到深爱的祖国。
1985年,在离开祖国近二十年后,马思聪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遗憾的是,他本人未能等到这一天踏上故土。
2007年12月11日,马思聪及其夫人的骨灰被从美国迎回,安葬于故乡广州白云山的苍翠山麓,这位漂泊多年的音乐游子,终于落叶归根。
马思聪的一生,是艺术才华与家国情怀交织的一生,他的音乐成就与曲折经历,都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他反复强调的那句“没有对不起祖国”,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