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政治坐标系的“归零点”。近3000条人命,一声巨响把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12 18:35:19

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政治坐标系的“归零点”。近3000条人命,一声巨响把华盛顿送进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非常态”。从那天起,“反恐”成了万能钥匙,哪里不合拍,哪里就要“维稳”。 几年后,一位退役四星上将把幕后清单摊在了台面上。韦斯利·克拉克——西点第一、罗德学者,越战挨过几枪,后来当过北约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在2007年的一次访谈里回忆:9·11后不到十天,他去五角大楼,老同事告诉他:要打伊拉克。再过几周,又递来一张从国防部长办公室流出的备忘录:五年,七个国家——先伊拉克,再叙利亚、黎巴嫩、利比亚、索马里、苏丹,最后是伊朗。理由?不是证据链,而是“决定已做出”。 这份“购物清单”为什么是这七个?地缘与能源两把尺子就够量:波斯湾油气、地中海东岸、红海入口、非洲之角……每一格都是美国全球基地网与定价权的卡位点。9·11提供了道义包装,真正的施工队随后进场。 2003年,伊拉克开刀。绕联合国、扛着小试管的“证据”进巴格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影子都没找到。占领、解散军警、权力真空,宗派暴力一茬接一茬。极端组织死灰复燃,后来还在摩苏尔挂了牌。美国进进出出,钱烧了万亿,地面秩序没买到。 叙利亚,2011年由抗议滑入内战。2014年起美军空袭“伊斯兰国”,联手库尔德武装;版图此后长期碎片化,难民潮冲垮周边承载力。黎巴嫩没被“推翻”,但2005年哈里里遇刺后,叙军撤离,国内政治更像摇晃的平衡术;2006年与以色列的战争把南部打成瓦砾。 利比亚最“标准化”:2011年“人道干预”飞行禁区,一路空袭到卡扎菲倒地。政权崩塌之后,国家裂解、民兵林立、油田忽明忽暗,欧洲南门口多了条不稳定走廊。索马里,美军无人机与特种作战“点杀”十余年,青年党仍旧时起时伏,海盗问题潮起潮落。苏丹,制裁、达尔富尔、南苏丹独立,资源与权力断层叠加,直到今天仍在内战与停火之间摆动。伊朗,最硬的骨头,打不进就压——制裁、网络攻击、退群核协定、定点清除,政权没倒,地区博弈倒更黏稠。 “七国计划”没有按五年KPI收官,但地图上处处留着指纹。死亡统计各家口径不一,学界估算从数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更直观的是人流:从阿勒颇到的黎波里,再到兰佩杜萨,难民把地缘政治变成了街头问题。极端主义被宣称“斩首”,随后又在权力真空里换了马甲。石油定价权没被完全攥紧,反美情绪却像油价一样反复拉高。美国的道义信用在这条线上被透支,盟友分化、对手适应,本来要“重塑秩序”的拳,最后打疼了自己供应链与财政赤字。 克拉克的爆料被很多人当成民主党对布什政府的补刀。可把时间线摊开看,事实足够说明问题:反恐只是入口,项目是“重构区域”。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式的新保守冲锋,最终把“快速打击”的战术胜利换成了“长期管理”的战略负担。 二十年后回望,这场从清单开始的连环动作,给美国留下了三张账单:第一张是成本表——军费、退伍军人福利、国内撕裂;第二张是信誉表——“规则秩序”的话术被反噬;第三张是机会成本——当对手在制造业、科技与区域合作里厚积薄发时,华盛顿把注意力锁在“拆国家”的工程承包上。中东则被翻过一遍又一遍,棋局没赢,棋盘倒是真的旧了。 参考资料:《 美国“反恐”越反越乱损人不利己(观象台)-人民网 》

0 阅读:0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