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研究左宗棠,你会越觉得左宗棠和李鸿章虽同为晚清重要阁僚,但李鸿章完全无法与左宗棠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后来史学家把左宗棠和李鸿章同列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这样的排列让左宗棠蒙羞。 李鸿章不是什么四大中兴之臣,是民族罪人。他曾经自称自己是大清帝国最后的裱糊匠,其实他是民族罪人,贪得无厌,出卖民族利益。 他办洋务是为了什么?他大量购买军舰,建立北洋水师又是为了什么?结果呢?除了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外,在其余事项上几乎都一败涂地。 他可以称为干臣,但绝不是忠臣,他可以称为能臣,但绝不是廉臣,据说他死后,给家族留下了的资产与财富超过千万两白银,最高有说4000万两白银,低的有说几百万两白银。 在晚清那段动荡时期,他处处,事事与左宗棠作对,左宗棠赞成的,他几乎都反对,他多次在背后破坏左宗棠的剿回战争以及收复新疆伟业,他用计害死了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清朝后期,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是他签署的,外国列强美其名曰“李鸿章懂洋务,可以与之沟通”,其实质是李鸿章在洋人面前容易妥协,好说话。 他生前权倾一时,死后,慈禧赐谥号“文忠”,“文忠”是清朝常见的文官谥号,通常授予在朝廷任职且政绩显著的大臣。李鸿章因洋务运动、中法马江海战等事务被追赠太傅之职,获此谥号。 笔者认为他这个“忠”或仅限于他忠于慈禧和家族利益。 1885年,左宗棠临终前拍着床沿,怒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李鸿章误尽苍生,终将落个千古骂名!” “文襄”在清朝谥号体系中属于较高规格,仅次于“文正”(如曾国藩)等。 左宗棠被入祀昭忠祠和贤良祠,而李鸿章因昭忠祠主殿被毁未能入祀。 给两人不同谥号,说明慈禧还是有知人之明,对两人的贡献与品德有着自己深刻的观察和判断。
权恩妃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