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船” 试航当天就漏水,刚开出去三里就沉了,工匠抱着船桨游回来 如今新车试驾怕故障,古代 “黑科技” 船试航更惊险 —— 南梁有个叫祖冲之的科学家,造出号称 “日行千里” 的快船,皇帝带着百官来观礼,结果船刚离岸没多久就开始漏水,舱底像开了喷泉,不到半个时辰就沉得只剩个桅杆顶,工匠们扒着木板狼狈游回岸,岸边的文武百官笑得直拍大腿! 这事发生在天监年间,祖冲之不光会算圆周率,搞起发明来也劲头十足。他嫌当时的船太慢,花了五年时间设计出 “千里船”,船身用轻质木料打造,内部装着脚踏式叶轮,说是 “不用风帆,不靠划桨,踩叶轮就能跑”,还吹嘘 “顺流一日行千里,逆流也能走八百”。 梁武帝听说后,特意调拨了三十个工匠帮忙打造,还选了个良辰吉日在玄武湖试航。当天湖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皇帝坐在观景台上,等着看 “奇迹”,祖冲之站在船头,穿着新做的官服,得意地向众人介绍:“诸位请看,此船乃天下第一快,今日就让你们开开眼!” 随着一声令下,八个精壮工匠踩着叶轮,“千里船” 果然缓缓动了起来,速度确实比普通船快不少。岸边顿时欢呼雷动,梁武帝捋着胡子直点头,刚想夸两句,就见船头的工匠突然大喊:“不好!漏水了!” 众人低头一看,船底缝里冒出串串水泡,很快就积了半尺深的水。祖冲之赶紧让人拿木桶往外舀水,可漏得比舀得还快,工匠们手忙脚乱,有的跳下去堵缝,有的拼命踩叶轮想往回开,可船身越来越沉,“嘎吱嘎吱” 响得吓人。 “快跳船!” 祖冲之见势不妙,第一个跳进湖里。工匠们也纷纷跳水,有的抱着木板,有的抓着船桨,在水里扑腾着往岸边游。“千里船” 没撑多久,就 “咕咚” 一声沉了下去,只剩个桅杆在水面摇晃,像根孤零零的芦苇。 岸边的人先是愣住,接着爆发出震天的笑声。有个小官打趣道:“这哪是千里船,分明是‘三里沉’啊!” 梁武帝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好不容易憋出句:“祖爱卿…… 这船还能捞上来修修吗?” 祖冲之浑身湿淋淋地爬上岸,头发上还沾着水草,尴尬地说:“陛下,是…… 是船底木板没拼紧,下次一定改好。” 可他刚说完,就听见水里 “嘭” 的一声,沉下去的船板裂开,冒出更多气泡 —— 看来是彻底修不好了。 这事很快传遍建康城,百姓们编了段顺口溜:“祖冲之,造快船,号称千里能行遍,试航不过三里地,咕嘟咕嘟沉了底,皇帝看得直摇头,百姓笑得肚子疼。” 孩子们在街上传唱,祖冲之出门都得戴帽子遮脸。 其实古代 “失败发明” 不止这一个。东汉有个工匠造 “木鸟”,想让人飞上天,结果飞了三丈就摔下来;元朝更绝,有人造 “自动磨盘”,说是不用驴拉就能转,结果磨盘失控,把粮仓撞了个大洞。 祖冲之没气馁,又花了两年时间改进 “千里船”,这次把船底做得严丝合缝,还加了防水层。第二次试航时,船果然没漏水,虽然速度没到 “千里”,但比普通船快了一倍,梁武帝这才转怒为喜,赏了他不少绸缎。 可 “三里沉” 的外号还是跟着祖冲之一辈子。有次他跟朋友喝酒,朋友故意问:“冲之兄,你那船要是再沉一次,打算往船底钉多少木板啊?” 祖冲之举杯笑道:“至少得让它能撑到十里地再沉,也算进步了!” 后来那艘沉掉的 “千里船” 被捞上来,放在博物馆当 “反面教材”,旁边还立了块牌子:“凡搞发明,必先试三百次。” 有工匠来参观,都要摸一摸沉船的木板,说 “这是祖师爷的教训啊”。 从 “千里船” 到 “沉底船”,祖冲之的发明闹剧藏着探索的勇气。其实失败不可怕,就像他说的:“要是怕沉,永远造不出快船。” 或许正是这些敢想敢试的 “失败者”,才让古代科技一点点进步 —— 毕竟,连圆周率都能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还怕造不好一艘船吗? 不过话说回来,试航前多检查检查船底,说不定 “千里船” 早就名扬天下了 —— 看来不管搞啥发明,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啊! # 千里船 #古代发明 #历史趣闻 #科学家糗事
熊三石发了个视频,对柴桑大姐肆意辱骂,那言语污秽得不堪入耳。她的这个作品被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