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的祖先是纣王宠臣飞廉的儿子季胜。季胜的后代造父曾经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将赵地封给了他,所以造父以赵为氏。 后来周朝发生动乱,造父的后代逃到了晋国,赵氏就在晋国逐渐发展壮大。到了晋献公时期,赵氏子孙赵夙因为作战有功,被晋献公封到了耿地。 赵夙后代后来分为了两支,大宗这支是赵盾,小宗这支赵穿。 赵盾在晋襄公、晋灵公时期主持晋国国政,而赵穿是晋灵公的女婿。 这时候大宗和小宗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赵盾对赵穿多有照顾,而赵穿为了维护赵盾,竟然把自己的小舅子晋灵公都给杀了。 不过因为赵盾长期指掌朝政,大宗的势力一直比较强,但是也受到晋国国君的猜忌。赵盾死后,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闹内乱,几乎导致赵家被灭族。 当初赵盾之子赵朔早死,他的妻子晋国公主庄姬与赵婴齐私通。赵同、赵括知道这桩丑事后,逼迫赵婴齐离开晋国。庄姬为了给情人报仇,向晋景公告发两人谋反,结果赵同、赵括和赵氏大宗数百口人被杀。只有庄姬的儿子赵武幸免遇难。 原来当初赵穿被封到了邯郸,所以赵穿又是邯郸氏。他的儿子赵旃后来也成为晋国六卿之一,是晋国重要政治力量。 赵家大宗和小宗的争斗要到赵武的孙子赵简子时期。 这时赵家已经从灭族中恢复了元气。赵简子率军进攻卫国,俘获了卫国百姓五百家,安置在邯郸。 后来,赵简子又想把这五百家百姓要回去,就对邯郸小宗家主邯郸午或者叫赵午说,我想把卫国的五百家百姓安置到晋阳。” 赵午答应了,但是回到邯郸,族人却不同意。赵简子先是把赵午给囚禁起来,后来又把他杀了。 这样赵家大宗和小宗彻底闹翻,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占据邯郸发动叛乱。 邯郸午和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关系很密切,于是范氏、中行氏都支持赵稷,起兵攻打赵简子。赵简子被打败后,只能退守晋阳。 这时与赵简子一向交好的韩氏、魏氏联合智氏,一起进攻范氏、中行氏,而且他们还拉上了晋国国君。此时晋国国君早就被六卿瓜分了,不过拉上他,就是春秋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智、韩、魏、赵联军赢得晋国大多数势力的支持,他们不仅解了晋阳之围,一直把范氏、中行氏赶到了朝歌。 逃到朝歌的范氏、中行氏不甘心失败,又纠结郑、齐、卫、鲁等国,双方反复交战,最终以范氏、中行氏失败而告终,范氏、中行氏从朝歌逃到邯郸。 赵简子抱着宜将剩勇追穷寇,马不停蹄带兵进攻邯郸,三个月后邯郸投降,赵午和中行氏、范氏逃走。至此,晋国的赵氏就只剩下大宗,六卿剩下了知、赵、韩、魏四家。 赵简子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向小宗索要卫国五百户百姓,不仅引起了赵氏大宗、小宗的火并,也引起了晋国六卿的火并,还引起了晋国与郑、齐、卫、鲁等国大交兵,最终晋国内政实现了大洗牌,只不过这才是三家分晋的开始。
曹操更信任曹仁,还是夏侯惇?说白了,夏侯惇和曹仁压根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在整个曹
【63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