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去拜见薄太后,薄太后看见儿子非常愤怒,直接将头巾朝着文帝砸

勇敢小妹 2025-08-13 09:37:37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去拜见薄太后,薄太后看见儿子非常愤怒,直接将头巾朝着文帝砸去,怒骂道:“你是昏头了吗?” 汉文帝刘恒,打小就不是刘邦最疼的儿子。 他的母亲薄太后,原是魏王豹的姬妾,刘邦灭了魏豹,才把她纳入后宫,可没宠几天就忘到脑后。刘恒七岁被封代王,母子俩在偏远的代国待了十余年,靠着“不争不抢”才躲过吕雉的屠刀。后来大臣们诛了诸吕,选来选去,觉得这个低调的代王最靠谱,才把他迎回长安当皇帝。 薄太后更是出了名的隐忍。 在刘邦的后宫,她不争宠;在吕雉的眼皮子底下,她不露头;连刘恒当了皇帝,她也没像吕雉那样插手朝政,只安心做她的太后,每天礼佛、织布,活得像个普通老太太。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竟对着儿子动了真怒。 这怒火,全因一个人——周勃。 周勃是开国功臣,当年吕雉死后,是他带着军队杀进长安,诛灭了吕氏一族,又亲自去代国迎刘恒继位。可以说,没有周勃,就没有汉文帝的皇位。可就在前一年,有人告周勃谋反,汉文帝二话不说,把这位大功臣扔进了大狱。 狱卒们见周勃失了势,没少磋磨他。 这位当年能“安刘氏者必勃也”的大将军,竟要靠向狱卒行贿,才换来几天安稳。他的儿子周亚夫急得没办法,托关系找到薄太后的弟弟薄昭,求太后出面说情。 薄太后听了,气得手都抖了。 她不是不知道皇帝忌惮功臣,可周勃是什么人?刘邦在时就说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平定诸吕时,他拿着符节闯营,将士们见了他都拔刀拥护,这样的人,怎么会谋反? 所以汉文帝来请安时,薄太后没等他开口,就把头上的头巾扯下来砸了过去。 头巾轻飘飘的,没砸疼人,可那股子怒气,让汉文帝瞬间矮了半截。他赶紧跪下,膝行几步到太后跟前:“母后息怒,儿臣……” “你还知道我是你母后?”薄太后打断他,声音发颤,“周勃拿命换你坐这龙椅,你倒好,听几句谗言就把他关起来!你忘了当年在代国,是谁帮你挡着吕雉的眼线?忘了长安城外,是谁带着兵跪迎你进城?” 汉文帝低着头,脸涨得通红。 他不是不知道周勃冤枉,可当了皇帝,心思就不一样了。周勃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朝堂上一半的武将都服他,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像根刺。他原想敲打敲打,没想到弄巧成拙,把老功臣逼到了绝境。 “儿臣知错了。”汉文帝的声音有点闷,“是儿臣糊涂,被奸人蒙蔽。” 薄太后看着儿子,气慢慢消了些。 她叹了口气,指着地上的头巾:“捡起来。当年你在代国,我教你什么?‘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功臣就像这头巾,看着不起眼,冷了天能护着你,热了天也能替你挡挡太阳。你把它扔了,将来谁还肯为你卖命?” 第二天,汉文帝就下了旨,放周勃出狱,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 周勃出狱那天,头发白了大半,见了皇帝,只是拱了拱手,没说一句话。汉文帝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像被什么堵着——有些伤害,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抹平的。 后来周勃回了封地,再也没踏足长安。 汉文帝也没再为难他,甚至在周勃死后,让他的儿子周亚夫继承了爵位。有人说皇帝是怕了薄太后,其实不是,他是真的懂了母亲的意思:皇权要稳,不能只靠猜忌,还得靠人心。 薄太后再也没对儿子发过那么大的火。 她依旧每天礼佛、织布,只是偶尔会对汉文帝说:“你爹当年杀韩信、彭越,后来夜里总做噩梦。你别学他。”汉文帝每次都点头,把这话记在心里。 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 临终前,她嘱咐汉文帝:“别把我跟你爹葬在一起,我不配。就葬在霸陵旁边,离你近点就行。”汉文帝哭着答应了。 后人说起这段往事,总夸薄太后“有识人之明”,骂汉文帝“忘恩负义”。 可细想想,汉文帝真的是昏头吗?他刚从代王坐上皇位,朝堂里藏着多少吕氏旧部、功臣势力,他不安稳住局面,怎么坐稳这龙椅?只是他用错了方式,把“敲打”变成了“羞辱”。 而薄太后的怒,从来不是为了周勃,是为了儿子。 她见过太多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结局,也见过太多因猜忌而崩塌的朝堂。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儿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散了,江山也就不稳了。 这一砸,砸醒了汉文帝的猜忌,也砸出了文景之治的底色——不折腾,重人心,这或许才是薄太后留给汉朝最珍贵的遗产。 信息来源:《史记·孝文本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书·外戚传》

0 阅读:119

评论列表

意见

意见

3
2025-08-13 10:56

文帝有道之君。

Soul

Soul

1
2025-08-13 12:57

薄太后卡在吕后和窦后中间,所以没啥存在感,其实她也是个贤后

猜你喜欢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