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2007年5月的一个深夜,上海一栋普通居民楼里,电话铃声划破寂静。

雾烬 2025-08-13 13:11:41

"叮铃铃——"2007年5月的一个深夜,上海一栋普通居民楼里,电话铃声划破寂静。71岁的李爱珍从睡梦中惊醒,摸索着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英文声音:"祝贺您,李教授!您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挂断电话,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坐在床边,百感交集。窗外,上海的夜色依旧宁静,但她的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话,来得毫无征兆。这个成立于1863年的学术机构,外籍院士评选不接受个人申请,完全由现有院士匿名提名和投票产生。李爱珍甚至不知道是谁推荐了她,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大陆第11位、女性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是不是打错电话了?"后来面对记者采访时,李爱珍这样回忆。在确认无误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给研究所领导打电话报备,即便在这样的私人时刻,她首先想到的仍是组织纪律。 第二天消息传开,整个中国科学界为之震动。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新晋美国院士竟然从未当选过中科院院士。更令人费解的是,她曾四次获得提名,却始终未能如愿! 走进中科院的实验室,至今仍能看到李爱珍工作的身影。同事们亲切地称她为"铁娘子",这个绰号,源自她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传奇经历。 1980年,44岁的李爱珍获得公派机会赴美深造。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她第一次接触到分子束外延技术。这种技术,对国防、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却被西方国家列为对华禁运品。 "没有自己的技术,就永远受制于人。"带着这样的信念,李爱珍在美国的两年里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有一次,设备要求的超高真空条件始终无法达到,她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最终凭借一己之力找到了漏气点。 1989年,国产外延设备终于研制成功,直接让西方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禁运! 与辉煌的科研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爱珍在国内院士评选中屡屡受挫的经历。 "我就是个'院士老百姓'。"每当有人问起落选的事,李爱珍总是这样自嘲。1999年她首次申请时已63岁,仅有4位院士愿意推荐;后来几次虽有7位院士联名推荐,却依然未能当选。 面对这一结果,李爱珍表现出惊人的豁达。她婉拒了单位劝其转评工程院院士的建议,认为不该"抢"院士名额。"国家给我的够多了,"她常说,"可以把机会让给更多有实力的年轻人。 美国院士的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有人将此事与"茅台院士"现象对比,质疑中科院评选机制;也有人猜测她可能借机赴美发展。 面对争议,李爱珍的言语令人动容:"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我会永远爱我的祖国!"她强调,自己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国家支持,"能够当上外籍院士,依仗的是祖国。" 如今已87岁高龄的李爱珍,依然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工作。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先有国,后有家。"这是她一生的信条,也是她对年轻科研人员最常说的话。 "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是科研人员一生的追求。"这句话,李爱珍用自己的一生作了最好的诠释。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李爱珍 科学网|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49
雾烬

雾烬

雾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