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亲赴美军基地与特朗普密会,俄罗斯内部炸锅:有人直言他要么被抓,要么被干掉。 8月13日,距离那场被称为“可能改写俄乌战争进程”的普特会,只剩下两天。 美俄两位掌舵者将面对面坐在一起,地点却不是在中立国,不是在外交宫,而是在美军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一座位于阿拉斯加、距俄罗斯边境不到百公里的军事重地。 这个选址,不仅让外界感到意外,更让许多俄罗斯人感到不安,甚至有声音直言:普京这次去,不是谈判,而是铤而走险,稍有不慎,要么被捕,要么遇刺。 其实从一开始,会谈选址就备受争议。普京原本希望在第三国举行,比如阿联酋,但被特朗普否决。 最终敲定的地点是美军基地,理由是阿拉斯加正值旅游旺季,民用场地选择受限,且该基地安保等级最高,能有效屏蔽外部干扰。 然而这份“高安保”,在俄罗斯舆论场上却成了另一种解读:既然是美军掌控的地方,那普京的安全还能由谁保证? 而且,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的通缉令仍在生效,虽然美国不是ICC成员国,理论上无义务执行逮捕,但特朗普会不会突然“变脸”?白宫会不会临时翻盘?这些都成为克宫无法完全掌控的风险。 更让莫斯科神经紧绷的是,这次会晤并不是在传统外交框架下进行,而是特朗普在8月8日公布日程、俄方次日仓促确认的安排。 流程不透明,细节混乱,甚至连乌克兰、欧洲盟友都被晾在一边,普京却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亲自赴美,这在俄罗斯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 尽管有建议称可由外长或副总理代替出席,但最终普京坚持亲自前往,显示出他对这场会谈的高度重视,也暴露出他对当前局势的焦虑与急迫。 在俄罗斯国内社交平台上,“如果普京被抓怎么办”成为热搜话题。 一些知名军事评论员开始公开谈论最坏情形,甚至包括俄罗斯可能在总统遭遇拘禁或遇害后,快速进入战备状态,动用战略核力量以“反制西方阴谋”。 这些极端言论虽然没有被官方证实,但足以说明这场会谈在俄罗斯政坛引发的强烈不安。还有议员提出,是否应该在普京飞离俄境后立即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准备应急替代指挥机制。 而关于暗杀的担忧,也在不断升温。俄情报部门声称乌克兰当局策划在哈尔科夫制造袭击事件并嫁祸俄军,但乌方未予回应。 英国情报部门只是提醒俄方“小心非对称打击”,并未涉及具体暗杀计划。美方也明确表示,防范的重点是“潜在激进组织”,而不是乌克兰政府。 但问题在于,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模糊地带,那些不受控制的极端分子,那些希望借这场高规格会晤制造全球震动的恐怖组织,甚至是美国内部某些不希望特朗普“单飞谈判”的政治力量。 因此在安保上,美俄双方几乎动用了所有顶级资源。 会谈当天,安克雷奇上空将全面禁飞,500公里外有美俄战机联合巡航,50公里内部署萨德与S-400防空系统,15公里核心区则由美俄特勤联防。 普京乘坐的总统专机将全程由战机护航,从西伯利亚起飞,飞越白令海峡,全程超10小时,不仅是一次外交任务,更像是一场军事行动。 而这场会谈的内容,同样引发巨大猜测。有分析认为,特朗普将试图说服普京接受一个“框架性停火协议”,即俄罗斯暂停攻击乌克兰能源设施,美国则放松部分制裁。 也有消息称,特朗普可能暗示接受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及乌东部分领土的主权主张,以换取俄方承诺停止推进哈尔科夫战线。 但如果真是这样,这场会谈将彻底边缘化乌克兰,使泽连斯基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 乌克兰对此反应激烈。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任何无乌参与的涉乌决定均不可接受”,并试图联合欧洲形成反制阵线。 而在基辅的政治氛围中,越来越多声音开始接受一个现实:靠军事手段完全收复失地的可能性在下降。但即便如此,乌克兰也不能接受在没有自己参与的情况下,被强行“安排和平”。 欧洲的态度更为微妙。德国和法国虽然表面上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完整,但欧盟26国,除匈牙利外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外交方案须保护乌克兰与欧洲安全利益”,并坚持乌克兰参与谈判。 波兰则强烈反对,担心今天如果让步乌克兰,明天可能就是自己。欧盟正在快速协调替代方案,希望能在会谈之后介入,避免让特朗普与普京在无人监督下私下达成交易。 而中国的态度则继续保持“中立促和”。普京在出访前与中方通话,中方重申支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8月15日那一天。 但对于俄罗斯来说,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普京这次出行被证明是一次错误判断,那么不仅他个人的政治生涯可能终结,整个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也可能因此发生剧烈动摇。 一位接近克宫的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访,而是一场关于权力、命运与生存的豪赌。” 而即使普京安全返国,这场会谈的结果,也可能在接下来的数月中,深刻改变世界格局。所有人都在看,但没有人能真正预测,普特会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MCN双量进阶计划#
特普会果然是“鸿门宴”!普京专机还没到美国,就被狠狠摆了一道8月15日,特朗普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