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55年,一27岁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但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见面后,女人却愧疚的说:“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2004年,92岁的沈邦珍弥留之际,她对围在床边的七个儿女,用尽力气留下最后一句嘱托:“你们……一定要……好好孝顺你们的爹……”话音刚落,七个子女早已哭成一片。 他们口中的“爹”,叫周元官,跟他们没有一丝血缘关系。 然而在沈邦珍走后,这七个孩子确实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排好班,轮流照顾周元官的晚年生活,为这位不爱说话的继父撑起了一个安稳的晚年。 1955年,27岁的周元官拖着一条伤残的腿,回到了江苏东台老家,这位15岁就参军的新四军老兵,胸前挂过一等功,身上也留着六处伤疤,荣誉是不少,可现实却很残酷,父母早亡,孤身一人,腿脚还不方便干不了重活,日子一下子就没了着落。 乡亲们嘴上敬他是战斗英雄,可一说到给他介绍对象,谁都躲得远远的。 镇上的热心媒婆看不下去,想来想去,给他介绍了一个“特殊”的人选:43岁的寡妇沈邦珍。 媒婆也觉得这事不靠谱,实话实说:“就是年纪大了点,四十三了,还带着六个孩子……”一个功勋在身的年轻残疾军人,一个带着六个孩子的年长寡妇,这门亲事,怎么看都不般配。 谁知周元官听完没多话,只是平静地说:“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周元官走进了沈邦珍的家,眼前的景象比他想的还困难:一间破茅草屋,家徒四壁,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连柴火都码得整整齐齐。 炕上躺着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旁边两个半大的孩子缩在破被子里,沈邦珍更是紧张得不敢抬头,一个劲地搓着手。 周元官打量着这个家,看看这个被生活压得憔悴的女人,他没多说,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放桌上:“给娃扯块布做身衣裳。” 几天后,周元官同意结婚的消息传了过来,沈邦珍既高兴又不安。 沈邦珍觉得不能让这么个好人稀里糊涂地跳进火坑,于是咬咬牙,跟媒婆坦白了自己隐瞒的事:“我家还欠着不少外债……”她以为这下亲事肯定黄了,没想到周元官听完,回话更干脆:“这债,我来还。”他用自己本就不多的复员安家费,替沈家还清了所有债务。 婚后,周元官搬进了那间破草屋,对他说的第一句话重如千斤:“以后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尽力,让咱家过好。”从此,他把一枚军功章,换成了七双沉甸甸的碗筷。 周元官拖着伤腿,在生产队里拼命找活干,用微薄的工分艰难地养活八口人,沈邦珍则操持家务,教导孩子们要懂得感恩,夫妻俩齐心协力,这个家,居然真的一点点好了起来。 可有一天,周元官发现沈邦珍偷偷抹眼泪,追问之下才知道,妻子早年因为太穷,曾把一个女儿送给了邻村人家。 如今那户人家的养父母都去世了,留下那个女孩和养父母自己的女儿相依为命,日子非常苦。 沈邦珍心里难受,但也愁得不行,周元官听完反倒笑了,拍拍妻子的手说:“再难的日子不也过来了?添两双筷子的事,接回来,天塌不了。”就这么一句话,这个家又多了两个女孩。 周元官成了七个孩子的父亲,他耗尽心血,帮两个继子盖房娶妻,赢得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敬重,当年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乡邻,也从不解变成了佩服。 时光流转,孩子们陆续长大成人,周元官和沈邦珍也一天天老去。 1994年,周元官得了糖尿病,身体越来越差,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年轻时种下的因,结成了晚年的果,他年轻时扛起一个家,老了,这个家也撑住了他。 母亲的遗言孩子们记在心里,但真正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尽孝的,是这位继父一辈子的付出。 周元官不爱讲什么大道理,他前半生为国流血,后半生为家操劳。 主要信源:《东台沈灶——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和七个养子女的故事》
所以用这句话嘲讽中国网民的都是汉奸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