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外交天才顾维钧被骗回国与张润娥完婚,而他却在母亲房中躲了两晚,没想到

断代史鉴 2025-08-14 02:10:26

1908年,外交天才顾维钧被骗回国与张润娥完婚,而他却在母亲房中躲了两晚,没想到第3天晚上张润娥找他同寝,顾维钧不肯碰她,还说:“房间够大,床也很宽敞,你一个人睡足矣,从此沙发是我的。” 1904年的上海,张云骧的药铺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位被叫做“张聋子”的名医,这天诊完顾家小少爷,拉着顾维钧的父亲顾溶到后堂喝茶。 自家独女张润娥刚满10岁,模样周正,性子温顺,配顾家这聪慧小子正合适。 顾溶也打得一手好算盘,张家医术高明,往后家里有个头疼脑热不愁,再说张家就这一个闺女,嫁妆肯定丰厚。 两家人拍了板,用一张红纸写下了12岁顾维钧和10岁张润娥的婚约。 那时候的上海,大户人家结亲早不稀奇,但像这么小就定下来的,确实少见,张润娥还在跟着母亲学女红,听丫鬟说自己将来要嫁的是顾家少爷,只知道低头红了脸。 顾维钧刚进新式学堂,课本里的新世界比婚事新鲜多了,压根没把这桩婚约放在心上,谁也想不到,这张红纸会在十几年后,变成捆住两人的绳索。 四年后,16岁的顾维钧要去美国留学,行李都收拾好了,父亲突然提了句:“你岳父说了,学费他包了,让你安心读书。” 顾维钧愣了愣,他知道张家为了供他上学,把苏州的几亩祖产都卖了。 那时候去美国读书可不是小数目,一年花销抵得上普通劳工干三十年,张家把独女的嫁妆提前拿出来,明摆着是押宝在他身上。 可这沉甸甸的恩情,在顾维钧眼里更像枷锁,他越念着这份好,越觉得这婚事不对劲。 在美国的七年半,顾维钧在库克学院读高中时,他和同学争论要不要从政,说将来要让中国在国际上抬头;进了哥伦比亚大学,他跟着教授研究国际法,梦想着站在世界舞台上为国家说话。 身边的留学生都在谈自由、谈平等,他开始写信给家里,说想让张润娥放脚、学英语,话里话外都是对这桩婚事的抵触。 1908年夏天,顾维钧被家里连哄带骗叫回国,一进门就被父亲堵在堂屋:“婚期定了,你不点头,我就不吃饭。” 母亲在一旁抹眼泪,说张家姑娘等了他这么多年,不能让人戳脊梁骨,他心软了,嘴上答应“就走个形式”,心里却打定主意不圆房。 洞房那晚,他躲在母亲房里看书,伴郎把他拽回去,他就坐在椅子上耗到天亮。 张润娥穿着红嫁衣,坐在床边一夜没合眼,第三天主动说:“你要是不自在,我睡沙发就行。” 那几天,张润娥没闹也没怨,照样给公婆请安,学着做顾家少奶奶该做的事,顾维钧看她偷偷练英语单词,看她对着镜子练习西式礼仪,突然觉得更别扭。 她越想靠近他的世界,越显得两人不是一路人,没过多久,他借口学业紧张回了美国,把张润娥留在了上海的深宅大院里。 1909年秋天,顾维钧寄回一封长信,字里行间都是要离婚的意思,张润娥拿着信纸,看了一遍又一遍,没哭也没骂,只托人回了句“想当面谈谈”。 见面那天,她问:“我哪里做得不好?”顾维钧说:“不是你的错,是我们本就不该在一起。”她沉默了半天,说:“我抄离婚协议吧,抄四份,省得旁人说闲话。” 1911年的离婚协议上,张润娥的字迹娟秀有力,签完字,她回了娘家,把那些年学英语的课本、做的西式裙子全烧了,转身进了陆家观音堂。 剃度之后,世间再无张润娥。 顾维钧很快娶了唐宝玥,总理唐绍仪的女儿,两人在外交场上配合默契,他的仕途也越走越顺。 1919年巴黎和会,他一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让世界记住了这个中国外交官。 可没人知道,他深夜写日记时,会想起那个在沙发上蜷了好几夜的身影。 1933年,顾维钧在上海办外交,听说张润娥在尼姑庵里过得清苦,让副官送去五万块银元,还有一封亲笔写的忏悔信。 副官回来禀报,钱和信都被原封不动地退回来了,庵里的小尼姑说:“师父说,施主早该忘了尘世里的事。” 那时候,张润娥已经在庵里住了22年,每天念经、种菜,手指上磨出了厚茧,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人伺候的大小姐。 顾维钧留洋回来,满脑子都是新思想,怎么可能再接受包办婚姻?张润娥生在旧式家庭,学的是三从四德,她能做的最大反抗,就是在被抛弃后不纠缠、不哭闹。 那时候的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的撕裂,男人剪了辫子穿西装,女人还在为放不放脚纠结;留学生在国外讨论民主自由,家乡的父母还在为儿女订娃娃亲。 顾维钧们幸运,能踩着时代的浪头往上走,可张润娥们呢?她们没机会读书,没能力独立,婚姻就是一辈子的饭碗,被打碎了,就只能找个角落自己粘起来。 现在咱们常说婚姻自由,可自由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个张润娥的沉默,无数个顾维钧的挣扎,才让后来的人能堂堂正正说“我要自己选”。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