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左等右等都不见佳人的身影,显得很不高兴。姗姗来迟的徐惠淡然地写下几行字,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徐惠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徐孝德是果州刺史,她自小就聪慧,五个月大时便能喊出 “爹爹”。 四岁那年,别的孩童还在玩泥巴,徐惠已经能把《论语》《诗经》背得滚瓜烂熟。 有次,徐孝德指着庭院里的梧桐考徐惠,随口让她以 “梧桐” 为题作诗,徐惠歪着脑袋想了片刻,便奶声奶气地吟出 “仰临星斗近,俯察云雷远” 的句子。 八岁时,徐惠仿写的《离骚》片段传到长安,连文坛领袖虞世南都忍不住赞叹:“此女之才,当追班昭、蔡文姬!” 贞观十一年,得知徐惠才名的李世民,一道圣旨送到吴郡,将年仅十一岁的徐惠册封为才人,接入大明宫。 李世民初见徐惠时,本以为只是个粉雕玉琢的娃娃,随口问她:“你觉得长安好,还是江南好?” 徐惠屈膝行礼后,说:“江南有烟柳画桥,长安有天子明堂。心之所向,便是好景。” 一番话说得李世民龙颜大悦,当即把徐惠安置在近侍的蓬莱殿,时常召来谈诗论文。 这日,李世民处理完奏折后,让人传口谕,召徐惠当晚侍寝。 可李世民左等右等,仍不见佳人踪影。 此时的徐惠,正趴在书案前浑然忘我。原来她午后收到旨意后,本想看会书后再去赴约,不想越读越入迷,竟忘了时辰。 直到宫女来提醒“才人,天快黑透了,陛下那边怕是等急了” ,徐惠这才猛然惊醒。 徐惠来不及细想,抓起桌上的纸笔就往外跑,一边走一边让宫女简单梳理发髻。赶到殿外时,远远就看见太监们低眉顺眼地侍立着。 李世民见到徐惠后,冷着脸说:“徐才人好大的架子,让朕等了足足一个时辰。” 徐惠心里一紧,知道李世民是真的动怒了。她定了定神,没有像寻常嫔妃那样跪地求饶,反而抬起头朗声道:“陛下息怒,臣女并非故意迟到,只因偶得佳作灵感,想当面呈给陛下品鉴。” 李世民挑眉:“哦?是什么佳作如此重要,竟能让你忘了君臣礼数?呈上来让朕瞧瞧。” 一个太监连忙上前,接过徐惠递来的素笺。只见上面墨迹未干,写道: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李世民初看时面色依旧冷峻,待读到后两句,突然 “噗嗤” 一声笑了出来。他把诗笺往案上一拍,指着徐惠笑道:“你竟拿‘千金买笑’的典故来堵朕的嘴!” 原来这诗看似是徐惠在解释自己梳妆打扮耽误了时间,实则暗藏机锋。 “千金始一笑” 化用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既抬高了李世民的身价 ,如今天子一笑堪比千金,又巧妙解释了自己的迟到 ,并非故意拖延,而是需要精心准备才能配得上陛下的邀约。 最后一句 “一召讵能来” 用反问语气,带着几分少女的娇俏,把严肃的迟到事件变成了略带顽皮的互动。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徐惠的宠爱更胜从前。他常常在处理政务的间隙召徐惠前来,要么和她讨论诗文,要么让她品评奏章。徐惠总能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见解,有时甚至能点醒陷入思维定式的李世民。 有次朝廷商议是否要对高句丽用兵,多数大臣都主张出兵,认为可一举荡平边疆隐患。李世民也有些心动,便问徐惠的看法。 徐惠没有直接否定出兵,而是轻声说:“陛下,征突厥,讨薛延陀,百姓尚未喘过气来。兵法有云‘穷兵黩武,国之危道’,不如先修养生息,待国库充盈、民心安定,再图之不迟。” 这番话让李世民茅塞顿开,他当即决定暂缓出兵,并在朝堂上称赞徐惠:“朕有徐才人,如得良相。她虽为女子,却有安邦定国之智。” 不久后,徐惠便从才人晋升为婕妤,后来又晋封为充容,位列九嫔,在后宫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徐惠并未恃宠而骄,她依旧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时常劝谏李世民体恤民情。 贞观末年,李世民大兴土木修建玉华宫,徐惠特意写下《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言辞恳切地写道:“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 李世民看后深受触动,不仅停止了工程,还重赏了徐惠,将她的奏疏抄录下来发给众臣学习。 宫中的嫔妃们都羡慕徐惠的好运,有人向她请教得宠的秘诀,徐惠笑着说:“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以才侍人者,才尽而恩绝。唯有真心待君,以国事为重,才能长久。” 这番话后来传到李世民耳中,他对徐惠更是喜爱有加。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翠微宫病逝。徐惠听闻消息后,当场昏厥过去。醒来后,徐惠终日以泪洗面,拒绝进食,身体日渐消瘦。 没过多久,年仅二十四岁的徐惠便因思念过度,追随李世民而去。 唐高宗李治感念徐惠的忠贞,追封她为贤妃,并遵从她的遗愿,将她陪葬在昭陵,让她永远陪伴在李世民身边。
来看看皇帝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寅时正刻,紫禁城乌漆麻黑,58岁的乾隆被太监从被窝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