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全都表情严肃的看着中国的一切?因为这些外国人突然

青史微言 2025-08-14 04:52:29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全都表情严肃的看着中国的一切?因为这些外国人突然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媒体把自己忽悠瘸了。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在深圳福田高铁站掏出手机拍摄自动检票闸机时,手抖得连对焦都困难——这与他撰写的《中国科技威胁论》教材里描述的“落后二十年”场景截然相反。 2025年的夏天,纽约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受邀来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落地深圳,当他走进福田高铁站,准备体验一下传说中的中国高铁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懵了。 没有想象中拥挤混乱的人潮,没有破旧的基础设施,更没有他教科书里描写的“落后二十年”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到晃眼的大厅,是安静有序排队的人群,和他面前那排闪着蓝光的、极具未来感的自动检票闸机。人们拿出手机或身份证,在闸机上轻轻一刷,“嘀”的一声,挡板应声而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超过三秒钟。 詹姆斯教授下意识地掏出手机想拍下这一幕,可他举起手机的手,却不听使唤地抖了起来,屏幕里的画面模糊不清,连对焦都成了困难。那一刻,他脸上没有笑容,只有一种混杂着震惊、迷茫甚至有点不知所措的严肃。 这不是厌恶,也不是恐惧。这是一种“认知失调”带来的巨大冲击。他几十年来构建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被眼前这个小小的闸机,撞得粉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大洋彼岸的无数美国人一样,可能被自己国家的媒体,彻彻底底地“忽悠瘸了”。 这种“詹姆斯式”的严肃表情,如今在越来越多初次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人脸上出现。他们不笑,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试图处理眼前这个“新”中国与脑子里那个“旧”中国之间的巨大矛盾。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认知,就是建立在一套精心编织的话语体系上的。从臭名昭著的“傅满洲”形象,到后来的“中国崩溃论”,再到现在的“中国科技威胁论”,他们不是怕你做得不好,而是怕你做得太好,还不听他们指挥。 美国的顶级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早在1997年就给点透了。这个一辈子都在为美国全球霸权出谋划策的“国师级”人物,在他的名著《大棋局》里,冷静地写下了一句让今天整个西方世界都感到后背发凉的话:“中国从辉煌地位跌落,在过去近150年中蒙受种种屈辱,是一种畸变。这种屈辱必须洗雪。” 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算起,《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门户洞开,那时的中国,在世界棋盘上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肉。想修条铁路,得看洋人脸色;想管自家的海关,还得听外国人指挥。这种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记忆,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里。 所以,从新中国成立打赢抗美援朝,到勒紧裤腰带搞出“两弹一星”,再到改革开放埋头苦干四十年,我们每一步,都是在为洗刷这份耻辱而努力。这不是什么对外扩张的“野心”,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自我救赎”。 西方世界当然也看到了这个进程,所以他们心态很矛盾,很拧巴。一方面,他们离不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和工厂;另一方面,他们又从骨子里害怕我们真的“恢复出厂设置”,回到历史上的那个位置。他们习惯了那个温顺、听话、可以随意拿捏的我们,极其不习惯今天这个独立自主、有自己想法和玩法的我们。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如日中天,GDP眼看就要追上美国。然后呢?1985年,一纸《广场协议》,美国联合几个哥们儿逼着日元升值。日本很“听话”,乖乖签了字。结果换来了什么?换来了“失落的三十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一蹶不振,从世界棋盘上叱咤风云的棋手,变成了今天跟在美国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棋子。 这就是听话的代价。 这场面,我们就坐在台下第一排,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当美国想把当年对付日本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我们身上时,我们的回答只有一句:不好意思,这套我们不吃。 贸易战打了好几年,怎么样?我们的GDP在2023年突破了126万亿元大关,制造业产值占了全球三成。光是一个5G基站,我们就建了超过330万个,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 更关键的是,我们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日本当年是削尖了脑袋想融入西方体系,结果被人家当肥羊给宰了。我们自己拉着朋友们建群,搞“一带一路”,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都来捧场。我们搞亚投行,自己当群主,大家有钱一起赚。 当詹姆斯教授们看到的中国,不再是CNN、BBC滤镜下的那个样子,而是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场景——是深圳福田高铁站的自动闸机,是上海外滩璀璨的灯光,是成都街头悠闲的茶馆,是杭州西湖边便捷的移动支付——他们内心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震撼,正在通过TikTok、YouTube这些平台,被无数个普通的外国人,传递回他们的世界。一个在中国生活的美国博主,拍下他用手机支付水电费、点外卖、坐地铁的全过程,底下几万条评论,全是“不可思议”“这真的不是科幻电影吗”。这种来自民间的、鲜活的、真实的叙事,正在一点点瓦解官方媒体构建的谎言壁垒。

0 阅读:0
青史微言

青史微言

以微小视角解读宏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