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道:“苏联女军医会给我们体检,体检结果好的话就要被选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把关东军成批俘虏。像山本健二这样的二等兵和佐藤隆一这样的少尉,原本在满洲边境作战,结果苏联坦克一来,抵抗没多久就崩了。山本的部队被打散,他和战友举手投降;佐藤想组织防御,可敌军推进太快,也只能带着部下缴械。投降后,他们被赶到集合点,挤上破旧的货运火车,送往西伯利亚。车厢里又脏又挤,没吃没喝,好多人还没到地方就撑不住了。 几十万战俘就这样被运到西伯利亚的劳改营。苏联把他们当劳动力使唤,战后重建缺人手,这些日本兵就成了现成的资源。到了营地,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体检——这不是关心健康,而是要看你还能干多少活。 苏联对战俘的管理有一套分级制度,把人按身体状况、军衔和劳动能力分成十级。体检是关键一环,通常由女军医负责。她们检查得很严格,主要看腿和背的肌肉,能不能干重活。身体好的,比如山本健二和佐藤隆一,直接被划成“一级”,意味着要去最苦的地方干活,像伐木场或者修铁路。身体差的,可能暂时轻松点,但要是太虚弱,活都活不下来。 这体检听着简单,背后却挺残酷。身体好不一定是福,反而可能是灾。有的战俘饿得浮肿了,外表看着壮实,结果被挑去干重活,没几天就倒下了。还有人想装病躲过去,可女军医经验老到,基本骗不过。体检结果出来,就定了你的命:干活干到死,或者熬到遣返那天。 到了劳改营,战俘的生活就是跟严寒、饥饿和疾病死磕。1945到1946年的冬天,气温能到零下40度,衣服破得挡不住风,冻伤是家常便饭。山本健二在伐木营,每天就分一碗稀粥,然后扛着斧头去砍树。活重得要命,树倒下来砸伤人也没啥医疗救治,眼睁睁看着人死。佐藤隆一在铁路工地,挖冻土搬铁轨,干不完定额就挨打,甚至被关小黑屋。 吃的少得可怜,一天就那么点稀汤配硬面包,饿得人发慌。疾病也来凑热闹,斑疹伤寒、痢疾满营跑,医务室没药没设备,护士态度还差,冻伤严重的直接截肢。山本和佐藤能活下来,一靠体力,二靠运气,三靠战友间互相帮衬。 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日本,只能靠传言撑着。1947年,日本跟苏联关系缓和,遣返才慢慢开始。1948年,山本和佐藤终于熬到回国那天。山本回到九州渔村,身体垮了不少,但还能干点渔活,靠大海缓过来。佐藤回大阪,前军官身份让他找工作挺难,最后在工厂混到退休。他俩都不爱提那段日子,可那经历刻在骨子里。
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
墨舞风华姿
2025-08-14 05:09: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