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李鸿章花6000两白银,买来1套供电设备,打算给慈禧住处装上电灯泡。 李鸿章1823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境一般,但脑子好使。1847年考中进士,正式踏入官场。后来,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靠组建淮军崭露头角,成了朝廷的红人。可李鸿章不满足于打打杀杀,他看清了西方列强的厉害,知道中国不学点洋玩意儿,早晚得吃亏。于是,他搞起了洋务运动,开工厂、建铁路、造船只,忙得不亦乐乎。1888年买供电设备,就是他“师夷长技”的一部分。 这6000两白银可不是小数目,晚清一两银子能买几十斤大米,6000两够普通人家活几辈子了。李鸿章为啥这么舍得花钱?一来,电灯是当时的高科技,装上它能证明洋务运动有成果;二来,他得哄着慈禧高兴,毕竟她才是大老板。 再说慈禧,这个晚清的实际掌权者。她1835年出生,1852年进宫,从妃子一步步爬到太后,手段硬得很。她在位时,国家被列强欺负得够呛,可她自己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讲究。听说电灯不用蜡烛还亮堂,她立马来了兴趣。李鸿章投其所好,把这套设备献上去,既是技术展示,也是政治表忠心。 1888年,李鸿章从丹麦弄来这套供电设备,具体型号不详,但知道是发电机加电灯一整套。设备运到北京后,他挑了紫禁城的仪銮殿做试点,那是慈禧住的地方。发电机放哪儿呢?最后定在殿外西侧的饽饽房里,离得近又不碍事。安装活儿不好干,当时中国没人懂电,靠外国技师带着干,花了十来天。1888年12月14日,发电机一响,仪銮殿的电灯亮了,北京头一回有了电力照明。 这事儿听着简单,其实挺不容易。电线得穿过宫墙,还得小心别碰坏古董建筑。慈禧看着亮堂堂的屋子挺满意,还让人多装了几盏。李鸿章也松了口气,这6000两没白花,洋务运动又多了个亮点。 这套设备没一直在宫里待着。1908年慈禧去世后,紫禁城不归她管了,发电机被挪出来。1909年,它去了京师华商电灯公司,成了北京民用电力的一份子。1912年,又被调到石景山发电分厂,继续干活。1957年,通过石景山发电厂书记李锡铭的协调,这台德国西门子750千瓦的老家伙到了河北辛集发电厂,编号1号机组。1975年辛集厂停运,它又被送去唐山迁安县造纸厂,直到1979年彻底退役。 这一路漂泊,差不多一个世纪。从慈禧寝宫到普通工厂,它见证了中国电力的起步,也陪着国家从封建走到工业化。 这台发电机不只是个物件,更是洋务运动的象征。李鸿章想靠它展示西学的好处,推动技术进步。确实,电灯亮起来后,朝廷对洋务多了点信心,北京的电力事业也算开了个头。可惜,洋务运动没走远。1894年甲午战争,清军输得一塌糊涂,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赔钱割地,洋务成果大打折扣。1900年八国联军来了,他又签《辛丑条约》,国家更惨。 慈禧这边呢,电灯是装上了,可她对改革的保守态度没变。她喜欢新鲜玩意儿,但不乐意真改制度。清朝的现代化,就这么磕磕绊绊,没能跟上世界步伐。这台发电机算是个起点,可惜起点太低,后劲不足。 李鸿章1901年去世,78岁,临死前还背着卖国的骂名。他想救国,可手段和时局都不给力,落得个毁誉参半。慈禧1908年死了,73岁,统治47年后留下个烂摊子。她享尽荣华,却没给国家带来啥希望,历史对她评价也不高。 回头看,这台发电机是个小插曲,却挺有意思。它从宫廷流到民间,串起了晚清到新中国的变迁。电力后来成了工业命脉,可在1888年,它还只是慈禧屋里的新鲜货。李鸿章的努力有回报,但远远不够。中国的现代化路,太长太难。
所以用这句话嘲讽中国网民的都是汉奸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