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女教师朱世君被特务抓捕,在押往渣滓洞的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是打入敌人

如梦菲记 2025-08-14 11:18:23

1949年,女教师朱世君被特务抓捕,在押往渣滓洞的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他想趁其他人不注意将她放走,没想到朱世君坚决不肯:“我知道这一走,你就会暴露,党更需要你留在敌人身边工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一支押送队伍行进在通往渣滓洞的路上,队伍中的女囚犯朱世君步履坚定,丝毫看不出恐惧,押送人员李朝成偷偷解开她手上的绳索,示意她趁乱逃走。   这是绝佳的逃生机会,可朱世君轻轻摇头,坚决拒绝了这次营救,她知道李朝成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一旦自己逃跑,他的身份必然暴露,她对李朝成说,党更需要他留在敌人身边工作。   这个选择背后,是一个女教师从个人觉醒到革命觉悟的完整蜕变。   朱世君1920年出生在四川开县铁桥乡,父亲是私塾教师,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家里给她订了门富商子弟的亲事,她坚决反对。   为了继续读书,她东拼西凑学费,考进了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曾经有恽代英、萧楚女等革命先驱任教,浓厚的进步氛围深深影响着朱世君,她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关注社会变革。   在师范学校,朱世君遇到了同乡陈化文,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朱世君当着长辈的面撕毁了原来的婚约。   陈化文的哥哥是地下党员,这让朱世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道路,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不仅是情感的结合,更是革命路上的相互扶持。   毕业后,朱世君投身教育事业,1945年当上了一所学校的校长,她巧妙利用这个合法身份,把学校变成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   在音乐课上,她教学生唱《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进步歌曲,用歌声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   她还组织师生制作墙画和板报,与反动势力进行无声的斗争,整个校园在她的影响下,成为革命思想的传播站。   1948年,川东地下党起义失败,国民党开始疯狂搜捕革命人士,陈化文接到紧急撤离通知,希望朱世君和他一起走。   这是第一次逃生机会,可朱世君拒绝了,她担心两人同行目标太大,会拖累丈夫,更重要的是,她放不下学校的孩子们,她含泪送别陈化文,独自承担危险。   不久后特务包围了朱世君所在的学校,那天早晨,她正在宿舍扎头发,听到外面的喧哗声也没有慌乱。   她整好衣服,从容走出宿舍面对前来抓捕的特务,被带上手铐时,她还不忘嘱咐同事多照顾几个成绩差的学生,这份镇定来自她早已做好的心理准备。   押送途中发生的那一幕,成为朱世君革命觉悟的最高体现,李朝成冒着巨大风险想要救她,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她清楚地知道,李朝成多年的潜伏工作极其不易,他在敌人内部的价值远比救她一个人更重要,这不是简单的个人牺牲,而是对革命事业轻重缓急的准确判断。   到了渣滓洞,朱世君遇到了同样是教师出身的江姐,在这个阴冷潮湿的监狱里,她没有被恶劣环境击垮。   她教难友们识字,用自己擅长的音乐带领大家唱革命歌曲,《囚歌》的歌声在牢房里响起,她还教大家跳秧歌,用这些方式鼓舞同伴的士气,狱友们都亲切地叫她朱校长,她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着师者的风范。   在狱中,朱世君给哥哥写了一封家书,她在信中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写下了"真金不怕火烧,巾帼不畏严刑"的誓言。   敌人对她用尽酷刑,她始终没有吐露任何秘密,这份坚韧不仅来自个人品格,更来自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三天,国民党特务开始屠杀政治犯,朱世君在这场大屠杀中牺牲,年仅29岁。   讽刺的是,这一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敌人搜查她的遗物,只找到半截粉笔,这半截粉笔成为她师者本色的最后见证,也象征着她至死不改的教育情怀。   重庆解放后,陈化文四处寻找妻子的下落,最终在墓前与她永别,朱世君的学生们至今还记得她的教诲:字要端正,人要正直,这句话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她一生的写照。   朱世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觉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为更大的目标做出正确选择。   她两次拒绝逃生机会,体现的是一个革命者的理性判断和无私品格,她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觉悟,那就是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安危之上。   这半截粉笔至今保存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提醒我们记住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教师,她在生死关头的抉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朱世君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