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三年半,中国成功凿穿天山!天山胜利隧道究竟有多重要? 在天山深处的某个施工面,一台 282 米长的钢铁巨兽正缓缓转动刀盘。 刀盘上的合金齿啃咬着岩体,发出沉闷的轰鸣,碎石顺着传送带被运出 —— 这是 “天山号” 掘进机在作业。 它 8.43 米的直径刚好匹配中导服务洞的尺寸,2000 吨的体重压在特制轨道上,每前进一厘米,都要应对前方可能突然涌出的地下水,或是毫无征兆的岩爆。 这台机器是为天山胜利隧道量身定做的。 2020 年 3 月,当第一声爆破在天山腹地响起时,没人敢想,这条 22.13 公里的隧道能在 2025 年通车。 要知道,它要穿过 16 条地质断裂带,其中 F6 断裂带每年都在以 2 毫米的速度 “移动”,就像一条不停蠕动的巨虫,施工队得给隧道 “留足活动空间”,又得保证结构稳固。 更麻烦的是那些隐蔽的花岗岩蚀变带,岩石软得像泡发的饼干,一挖就塌,某次塌方时,涌出的泥水差点淹没掘进机的履带,工人们穿着防水服清淤,连续 48 小时没合眼。 施工的六年多里,这里的温度计经常指向零下 30℃以下。 2022 年 7 月,一场暴雪突然降临,积雪压垮了临时搭建的材料棚,为了保护刚运到的钢模板,工人们顶着风雪抢修,不少人冻得手指失去知觉。 更让人提心吊胆的是地震,监测仪上的波形图时常突然跳变 —— 有记录的 1500 多次地震里,2021 年那次 4.8 级地震最吓人,洞口的防护栏被震得变形,正在作业的钻爆班组赶紧撤离,等晃动停了回去一看,刚打好的炮孔塌了一半。 为了抢工期,建设者们想出了 “三洞 + 四竖井” 的法子。 左边主洞、右边主洞各走两车道,中间的服务洞先挖,既能探路,又能当应急通道。 四个竖井从山顶打到隧道顶部,最深的 706 米,比两座 “中国尊” 叠起来还高,就像给隧道插了四根 “氧气管”,保证通风。 中导洞用掘进机,主洞用钻爆法,南北两头对着干,硬生生把 72 个月的工期压到 52 个月。 有次中导洞挖到 F6 断裂带边缘,掘进机突然卡住,技术人员发现刀盘被断层泥糊住了,连夜调配特种清洗剂,才让机器重新动起来。 这条隧道的环保要求严得很。 离它不远就是国家 1 号冰川,施工废水得经过三层过滤才能排放,连施工车辆的轮胎都要经过高压冲洗,生怕带起的扬尘加速冰川融化。 有次一台挖掘机漏油,工人们赶紧用吸油毡覆盖,还在周围挖了防渗沟,就怕油污渗进地下水源 —— 要知道,乌鲁木齐河的源头就在这附近。 以前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司机们最怕走 216 国道。 老虎口垭口那段路,4280 米的海拔让货车频繁开锅,急弯处经常发生剐蹭,路边的警示牌上写着 “此处已发生事故 XXX 起”。 独库公路虽然能看雪山草原,但每年只有 5 个月能走,一场秋雨就可能引发泥石流。 隧道通车后,这些都成了过去时,3 小时就能跨天山,比现在快 4 个钟头。 这让人想起英吉利海峡隧道。 那 37.9 公里的海底段,挖了 7 年才通,施工时要应对海水倒灌和岩层断层。 咱们这天山胜利隧道,在高寒、高海拔、强震的 “三重考验” 下施工,难度一点不逊色。 等 2025 年通车那天,当第一辆车穿过灯光通明的隧道时,没人会忘了,那些在零下 40℃里坚守的工人,那些为了排除岩爆风险连续监测的工程师,是他们把天山的 “天堑”,变成了南北疆的 “通途”。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耗时三年半,中国成功凿穿天山!天山胜利隧道究竟有多重要? 在天山深处的某个施工
语蓉聊武器
2025-08-14 14:16:2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