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后,意大利总理将访华,请求中企赴欧设厂 当今的全球经济格局,说复杂也真不为过。一边是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回潮,许多国家筑起“关税墙”想护住自家产业;另一边,绿色转型的浪潮正势不可挡,各国争相布局新能源赛道。 这样的“双线操作”,让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属欧洲了,尤其是意大利。 几个月前,意大利还紧跟欧盟步伐,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姿态很强硬。但转头,总理梅洛尼又准备访华,积极向中方释放合作信号,尤其是想吸引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意建厂。 确实,中国新能源车这几年发展太快了,不只是技术领先,性价比也高,海外市场一个接一个地打开。 欧洲本来以为靠加税能挡住中国产品,没想到销量不减反增,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反倒逼出了“就地建厂”这个解法。 一些中国车企干脆绕过壁垒,直接到欧洲落地生产。对欧盟来说,这种“软着陆”的反击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而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就陷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两难。一方面,它的工业基础还想保持对欧美市场的连接,不能轻易跟美国唱反调; 另一方面,它又不愿错过中国企业带来的投资、技术、就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电动车、动力电池这些是未来数十年的战略高地,谁也不敢真的赌气放手。 所以,梅洛尼此行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现实主义外交”。意方需要的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项目落地,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资本带动他们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复苏。 与其一味站在欧盟政策背后喊口号,不如另辟蹊径,在中欧博弈中为自己找点实际利益。这种“务实主义”的路线,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反倒显得更为可取。 不过,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不是轻松事。欧盟各类绿色法规、供应链透明要求层层设限,甚至比关税更难应对。 意大利本国对外资的态度也有些微妙——既担心被中国企业“买断”,又渴望它们能来带动本地发展。如果真想在竞争中胜出,那就不能只靠嘴上说欢迎,而得像西班牙那样,在政策、土地、审批上拿出诚意。 事实上,欧盟原本的关税政策就是想“护犊子”,但现实往往不听指挥。中国新能源的强势崛起不仅没被打压下去,反倒逼得对手必须换打法。 而美国在背后不断对欧洲施压,让它在中美之间越来越难保持平衡,这也使得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更倾向于在中欧之间寻找自己的出路。
支持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后,意大利总理将访华,请求中企赴欧设厂 当今的全球经济
栗頿聊
2025-08-14 16:18:11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