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聂元梓被批准保外就医,但她却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因为丈夫早已和她离婚,子女也对她不闻不问,出狱后的她竟然连一处容身之所都没有,真可谓落魄至极。也许直到这一刻,聂元梓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因果报应,因为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她自己造成的。 1986年,当65岁的聂元梓因为身体原因,被批准保外就医,走出监狱大门时,她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新生”,反而一头撞上了一堵冰冷的墙。丈夫,没了,早在风暴中就跟她离了婚;子女,散了,对她这个母亲不闻不问;住处,更是没有,偌大的北京城,竟无她一处容身之所。 从前呼后拥的“革命闯将”,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那一刻,我想聂元梓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她可能才真正明白,命运给她开的这个玩笑,有多么残酷。而这所有的一切,说白了,都是她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聂元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出生在河南一个地主家庭,但从小就是个“异类”。16岁不到就跑出去闹革命,从太原到延安,再到东北,是个标准的热血青年。 这种经历给了她资历,也养成了她一种性格。据后来人说,她从小在家就是小妹,有点娇纵任性。投身革命早,让她有种优越感,特别好强,听不进批评,总想当头儿。 这种性格,在和平年代可能就是个爱拔尖的同事,但在那个风云际会的1966年,就成了点燃火药桶的引信。 1966年5月25日,她和几个老师联名贴出的那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北大校领导。这事儿可不小,一下子捅了天。当毛主席亲自定性这是“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后,聂元梓的人生就像坐上了火箭,直冲云霄。她成了北大的委员会主任,后来更是当上了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成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 她是怎么“众叛亲离”的?这真不是别人对不起她,很多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第一段婚姻因为政治压力离了。1966年,她刚和第二任丈夫结婚,就开始了。结果怎么样?她手下的造反派找到她,高喊着:“老太太,造反造到你头上了,领我们去抄你丈夫家吧!” 聂元梓是什么反应?她居然真的领着人去了。但她自己没敢下车,就躲在汽车里,眼睁睁看着红卫兵冲进自己丈夫的家。 她心里不愧疚吗?我相信是愧疚的,但为了保住自己“造反派”的形象,她选择了牺牲家庭。事后,丈夫前妻的儿子找来论理,她还是躲着不见,甚至暗地里让人把他们轰走。 这么一来,这第二段婚姻,也就彻底走到了尽头。 对丈夫如此,对亲人子女呢?更狠。她为了和所谓的“反动家庭”划清界限,不惜和自己的哥哥姐姐反目。作为一位母亲,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她也根本没能给子女足够的关爱,导致亲子关系极其淡漠。 所以当她1986年出狱后,面对子女的冷漠和无视,这能怪谁呢?她当初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革命形象”,亲手斩断了所有的亲情纽带,等到自己落难了,才发现身边空无一人。 这不是因果报应,又是什么? 当然,聂元梓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她以为自己是下棋的人,殊不知自己从头到尾都只是一颗棋子。 1968年,仅仅风光了两年,形势就变了。武斗愈演愈烈,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北大,她这个“造反派领袖”一下子就失势了。很快,她被扣上帽子,发配到江西的农场劳动。后来虽然回了京,但也一直处于被审查、被限制的状态。 最让她寒心的是,她觉得自己是为“四人帮”冲锋陷阵的功臣,可当她落难时,人家根本不理她。她一次次写信,可怜巴巴地请求,希望能得到一个普通公民的待遇,结果呢?石沉大海。 她后来自己也想明白了,哭着说:“我傻,我傻,我太傻了……自己无非是一头供四人帮驱使的傻驴,卸了磨,就杀驴吃。” 1978年,她被正式逮捕,判了17年。罪名是“反革命”,这听着多讽刺?一个靠“革命”起家的人,最终以“反革命”的罪名收场。 聂元梓在2019年去世了,享年98岁。她的人生,几乎横跨了整个中国最动荡的时期。 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历史的残酷。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思考,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更重要的是,要守住人性的底线——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爱。因为当时代的潮水退去,政治的光环消失,最终能支撑你走下去的,恰恰是这些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
权恩妃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