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三桂死了四年之后,康熙皇帝下令将吴三桂的骸骨磨成齑粉,分发各省。别看如今对康

熹然说历史 2025-08-14 21:17:01

在吴三桂死了四年之后,康熙皇帝下令将吴三桂的骸骨磨成齑粉,分发各省。别看如今对康熙的吹捧喧嚣尘上,但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逼反功臣,引发内战,而且一打就是八年的,只有康熙这个“千古一帝”。 康熙对吴三桂的仇恨有多深?死后四年,皇帝下令把他的骨头磨成粉末撒向各省示众。这种残酷报复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一场本可避免的八年内战,究竟是谁的锅?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得人五脏六腑都发凉。说起康熙,现在网上净是些”千古一帝”的吹捧声,但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所谓的明君手上可不干净。 吴三桂这个人,说他是汉奸也好,说他是乱臣贼子也罢,但有一点不能否认——他的悲剧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曾把三藩、黄河、漕运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所谓”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既然知道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不能稳妥处理?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平西王吴三桂一家的俸饷九百余万,再加上福建广东的耿、尚两藩,清廷一年需要给此三家钱粮两千余万。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财政压力确实大,但这不是康熙草率撤藩的理由。历朝历代哪个朝廷没有财政困难?关键是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 康熙十二年,撤藩风波爆发。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实迫于形势,并非本意。吴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吴三桂其实是在试探康熙的态度,希望朝廷能像对待明朝沐王府一样让他世守云南。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天真,但也算是给了康熙一个台阶。 可康熙怎么做的?康熙接到他们的奏折后,不屑地说:“他们好大的胆子,竟敢威胁朕。”之后让大臣们商议对策,很多大臣害怕撤藩会逼迫吴三桂拥兵造反,因此反对撤藩。连大臣们都看出了问题,年轻气盛的康熙却一意孤行。 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康熙以为有人质在手就万无一失,这种想法实在太幼稚了。 结果呢?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三藩之乱正式爆发,这一打就是八年。 这场封建时代最后一次边疆叛乱,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云南算起,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清军进入昆明,波及川湖云贵浙闽两广江西陕甘一十二省。历时八年,四川几乎打成无人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遍及南北。 这场战争的代价有多惨重?整个中国南方都被战火洗劫,不知道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而这一切,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康熙能像他的前辈多尔衮、顺治那样,对吴三桂采取收买、利用、逐步削减的策略,哪里会有这八年的血腥内战? 吴三桂确实不是什么好人,引清兵入关、杀永历帝,这些黑历史洗不白。但康熙也好不到哪里去。1674年(康熙十三年)四月,康熙帝得吴三桂重兵镇守岳州,吴军各部原地待命,有割地请和之意,便诛杀吴应熊,以示平叛之决心。人家都有和谈意向了,康熙还是杀了吴应熊父子,这不是把谈判的大门彻底关死了吗? 康熙十七年,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同年八月病死。吴军担心三桂之死会使士气更加低落,迟至十月,才公开死讯。胡国柱等心腹将吴三桂遗体秘密运至贵阳。受遗命即位的其孙吴世璠到贵州迎接。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坟墓,准备开棺戮尸示众。数日间找到多处,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这就是康熙的报复手段。人都死了四年了,还要把骨头磨成粉撒向各省,这种做法除了显示皇权的残暴,还能说明什么?说到底,还不是心虚的表现。 中国历史上,像康熙这样逼反功臣、引发长达八年内战的皇帝,真的不多见。汉朝的削藩之争也就三年,康熙这一打就是八年,而且波及的范围更广、伤亡更惨重。这样的”千古一帝”,真的值得吹捧吗?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康熙和吴三桂都不是完人。但把骨头磨成粉这种事,确实让人看清了某些真相。你觉得这样的报复手段,配得上”圣君”的称号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