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茅台酒滞销,工资都停发了。茅台找银行贷款,但却没东西抵押。厂长季克良厚着脸皮,到处借钱,最后在遵义一个县借到了钱,把工资发了。当时是因为山西有个假酒案,毒死了20多个人,搞得人心惶惶的,所有的酒都卖的不好。 山西假酒案是导火索。1998年,朔州的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兑假酒,喝死喝伤一大片人。这事儿一曝光,消费者对白酒彻底没了信心,谁还敢买酒喝啊?白酒市场瞬间冷冻,茅台作为高端白酒的代表,本来就价格高,库存风险大,现在更是卖不出去。厂里资金周转不开,工资停发,员工人心惶惶。茅台酒厂一下子被逼到悬崖边上。 季克良是茅台酒厂的老厂长,1939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到茅台,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做到头儿。1998年危机砸下来,他没慌,知道员工是厂子的命根子。工资发不出,队伍就得散。他先跑银行贷款,想救急,可茅台没啥值钱的抵押物,银行不干,直接拒了。季克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出去借钱。他跑遍遵义,找地方领导、老关系,磨破嘴皮子,终于在一个县借到一笔钱。这笔救急资金发了工资,稳住了员工,让厂子先喘口气。 工资发了,厂子没倒,可茅台酒还是卖不动,库存还堆着。季克良明白,市场不活过来,茅台迟早完蛋。他果断组建销售公司,挑了一批能干的销售员,派他们去全国跑市场。这些人带着茅台酒样品,挨个找经销商,讲品质、讲工艺,想办法让人家相信茅台没问题。可经销商怕赔钱,压根不想进货,销售员吃了不少闭门羹。 季克良一看这不行,赶紧调整策略。他推出一堆优惠政策:经销商可以延期付款,用承兑汇票也行,减轻资金压力;要是有人愿意开茅台专卖店,厂里还掏钱补贴装修和员工工资。这些招儿挺接地气,慢慢打动了一些经销商。他们开始试着卖茅台,订单一点点回暖,市场信心也开始恢复。 季克良特别看重经销商。他知道,茅台能活下来,靠的就是这些合作伙伴。他常说,经销商在危机时没抛弃茅台,才有了后来的好日子。2005年,北京一个老经销商去世,季克良还亲自写文章悼念,可见这份感情多深。靠着这些支持,茅台销售渠道慢慢重建,市场终于有了起色。 光靠卖酒还不够,季克良还得让茅台重新站起来。他带队参加各种展会,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茅台露了一手,吸引了不少眼球。厂里还加大广告投放,在电视、报纸上宣传茅台的文化和品质。这些招儿让茅台名气又响起来,品牌慢慢恢复了吸引力。 季克良的努力没白费。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融了22.44亿资金。这笔钱让茅台升级设备、搞技术创新,品质更有保障。上市后,茅台还瞄准国际市场,把酒卖到国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1998年的危机,反而成了茅台崛起的起点。 季克良干到2011年,从茅台集团董事长位子上退下来,但没完全走开,继续当董事帮厂子出主意。2015年,他正式退休,51年的茅台生涯画上句号。退休后,他留在茅台镇,过得挺简单,常散步、聊聊天,还关心着厂里的动态。2024年,茅台办了个活动纪念他从业60年,还出了本《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总结他一辈子的心血。
农行这波消费贷款贴息,听着是给老百姓省钱,细琢磨却有点别扭。简单说就是:你贷款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