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东京审判:“不正视过去,如何才能再生?”】位于东京的日

参考消息 2025-08-15 07:45:45

#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东京审判:“不正视过去,如何才能再生?”】位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礼堂内,东京审判拉开帷幕,来自11国的法官和检察官以国际法名义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追责。#日本人因南京大屠杀史料羞愧愤怒#

79年后,记者来到故地,法庭原址如今被纳入防卫省内部,采访申请遭婉拒。曾经关押战犯的巢鸭监狱旧址已成商业设施,历史印记难寻。审判的空间淡出公众视野,但围绕其正当性与历史意义的争论,至今未止。

“侵略战争理应被追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公告中明确提出“对所有战争罪犯予以严厉惩处”,为战后追责奠定法律基础。次年1月,盟国依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拟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

“日本长期侵略中国等亚洲邻国,造成深重灾难。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理应追究日本的侵略责任。”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纐缬厚指出。

东京审判自1946年5月开庭,至1948年11月宣判,历时两年半。共有11个国家参与法庭组成,包括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印度、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菲律宾。中国派出梅汝璈任法官,向哲浚任副检察官,积极参与审理。

共有28名甲级战犯被起诉,包括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梅津美治郎等核心人物。其间历经818次庭审,传唤证人419人,出示证据4336件,庭审记录长达约4.9万页,判决书达1231页。最终,7人被判绞刑,16人被判无期徒刑,其余获有期徒刑或因病免判。

“与纽伦堡审判相比,东京审判时间更长、内容更复杂。”纐缬厚分析指出,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设立多个占领政权与监禁机构,对当地民众实施长期压迫和暴力,加害行为地域跨度更广、类型更复杂。

“对我们过去罪过的鞭笞”

东京审判主要围绕三类罪行展开:一是“破坏和平罪”,二是“战争罪”,三是“反人道罪”。其中最具争议的是“破坏和平罪”,即对发动侵略战争行为本身追究个人刑责。这一罪名在当时尚属首创,即便在79年后的今天,其法理依然广受讨论。

“1946年时,‘破坏和平罪’在国际法中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纐缬厚指出,国际法一贯强调“罪刑法定原则”,即不能以后制定的法律追溯惩罚之前的行为。因此,日方辩护律师普遍主张,依据“破坏和平罪”定罪属于“事后追诉”,有违现代法治理念。

尽管如此,当时多位法官仍认为,日本早在1928年签署的《非战公约》中已承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而作为被告的战犯,在作出这一承诺之后仍密谋并发动侵略战争,理应承担相应的个人刑事责任。

东京审判中的澳大利亚法官威廉·韦伯认为,正义不应因缺乏先例或明确条文而止步。面对规模空前的战争罪行,国际社会有责任作出法律回应。他的立场得到不少国际法学者认可。在他们看来,尽管东京审判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法理,但其精神实质值得肯定。

除了法理争议外,东京审判在日本也面临“胜者对败者清算”的质疑。日本部分舆论认为,法庭仅追究了轴心国战犯,却未审查盟军在战争中实施的无差别轰炸、原子弹投放等行为;同时,整个审判体系由战胜国主导设立和主持,难以摆脱“以司法实现政治目的”的印象。

即便如此,从道义层面看,东京审判的意义仍广受肯定。当时的首席检察官约瑟夫·季南曾在开庭陈词中称其为“文明的审判”,认为这是一场对战争暴行作出的历史性回应。多位学者指出,东京审判不仅是对加害者的法律追责,更是全球性否定侵略战争的重要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日本国内舆论也并非一边倒地为战犯辩护。东京审判时,《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普遍对审判持积极评价。《朝日新闻》更将审判报道整理成多卷合集,在第一卷前言中写道:“东京审判是对我们过去罪过的鞭笞。审判必然会带来痛苦,这个痛苦不堪正视,但不正视过去,如何才能再生?”

“历史的阴影从未远离日本政治”

东京审判虽然在法律上作出明确判决,但其惩戒效力却因国际政治风向的转变,在审判结束后不久便迅速削弱。随着冷战格局的确立,美国等占领国的对日政策从“清算战犯”转向“扶植反共”,加快推动日本融入西方阵营。

与此同时,上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国内要求赦免战犯的呼声逐渐高涨。国会通过相关决议,主张解除战犯刑罚;日本政府自1953年起更将部分被处决者认定为“公务死”,向其遗属发放抚恤金,悄然完成从“罪犯”到“为国殉职者”的叙述转向。1978年,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被秘密合祀于靖国神社,引发邻国强烈抗议。

部分战犯甚至重新掌权。曾任东条内阁重要成员、战后被关押于巢鸭监狱的岸信介,获释后重返政坛,并最终出任日本首相。

纐缬厚指出,岸信介的政治回归象征着东京审判清算工作的半途而废,“而他的外孙安倍晋三在历史问题上的保守立场,也说明那段历史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日本政治”。安倍曾在国会质疑东京审判的正当性,称其为“战胜国的裁决”。他还否认侵略战争的明确定义,并多次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更深层的危机还体现在公众历史认知的断裂上。纐缬厚感叹:“战后日本对战争责任、侵略责任缺乏足够自觉,年轻一代的冷漠尤为明显。作为教育者,我对此深感遗憾。高中和大学等教育机构并未真正给予学生理解战争责任的机会,许多年轻人对于日本曾发动过侵略战争的事实并不了解。”

他进一步指出,如今日本社会普遍流行一种“侵略责任是过去的事,未来才重要”的观点。“这种过度强调未来的思维模式,恰恰忽视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日本人的历史感正在不断削弱。”纐缬厚说,“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对此深感不安。”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82

用户15xxx82

1
2025-08-15 14:52

美国当年为了一已私利没有对日本天皇的战争罪行进行清算才造就今天犄形之日本。

林北

林北

1
2025-08-15 17:53

米国从来没有在倭岛投掷过原子弹,这是一段被掩盖扭曲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是,倭酋裕仁为了逃避战后的审判,而米国为了能独占倭岛,于是它们狼狈为奸,一起合谋用燃烧弹烧毁了广岛长崎两座城市,伪造了原子弹轰炸的假象,所以我们要呼吁重启战后的审判,把倭酋裕仁以及其它未被审判的战犯都挖出来重新审判,还历史的公正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