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氢弹进入攻坚战。一天,研究所获得了一份外国报纸,专家们都很兴奋,报纸上面刊载

另眼观史 2025-08-15 08:44:26

研究氢弹进入攻坚战。一天,研究所获得了一份外国报纸,专家们都很兴奋,报纸上面刊载了一个氢弹理论的关键性实验。但是,要验证这个实验,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做还是不做,核弹专家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

于敏离开了会场,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理论计算,这样算了两天,累得精疲力尽。回到家,却根本睡不着,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全是这个实验,最后不得不吃了一片安眠药。

但吃了安眠药也还是睡不着,妻子孙玉芹索性也不睡了,坐起来陪他。忽然于敏兴奋地一跃而起,连外衣都来不及穿,就冲到书桌前狂写起来。

一个通宵之后,于敏出现在了研究所里,他扬了扬手里一沓草纸,“这个实验的数据有漏洞,根本不值得我们耗费人力物力去证明这个实验!”

大家一起听完于敏的分析,也都豁然开朗,过了一些日子,国外报纸又刊登了消息,果然证实了于敏的观点,这个实验的确是错误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苏等国的氢弹技术都发展成熟,一方面自己在加紧核实验来积累数据,一方面对外严格封锁扼制。

于敏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表示,决不能让中国研制成功氢弹!”而苏联同样对中国关上了技术的大门。在苏联专家组撤走前,中文技术人员请教:氢弹和原子弹在理论上有什么不同,苏联专家一丝一毫也没有透漏。

在那样险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必须尽早研制出氢弹,群狼环伺,氢弹就是一根坚实的打狗棒!

于是钱三强找到于敏密谈,请他组织领导氢弹理论研究。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有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

从此直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研究什么。

于敏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几乎是唯一一个土专家。

研究氢弹,非常重要的一个障碍就是计算的繁复。我国当时举国上下,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都分配给了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好在于敏的计算能力非常强。65年9月,他去上海华东计算所去计算数据。那时的计算机可没法和现在的比,都是一个一个的大柜子,里面装满了一个一个的晶体管;计算的结果也没有屏幕输出,都是用打了孔的纸带来表示。

每天于敏就和同志们半蹲半跪地盯着传送出来的约带,观察纸带上表示的物理量变化情况。忽然于敏指着纸带说,“这个物理量错了!”

大家都半信半疑,人还能算过计算机?

程序员们检查了程序,没有错误,最后终于发现,里面有一个晶体管坏了,换上一个好的以后,输出的物理量终于正确了。

计算机所的同志们都十分佩服,你一个搞物理研究的,竟然帮我们找到了一个晶体管的故障!

当氢弹终于试爆成功那天,于敏回忆说,那一天是我睡得最香的一夜。

绝密的工作,直到1988年,于敏才得以公开他的身份。

1994年,于敏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这在当时足以让他成为巨富。但是,于敏却把这笔奖金捐了出去,用来培养年轻的科学家。

于敏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到祖国的强盛中,就足以自慰了!

那时国家缺的是钱,现在不缺钱了,缺的是那个时代的昂扬报国的精神。有这们的精神,什么能让人家卡住脖子?

饱暖思淫欲啊! 向历史望望看看,“抬头吴越齐秦楚,转眼梁唐晋汉周,” 只有想办法,不断地培养出于敏这样的无双国士,才不会走国富则衰的老路。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82

用户17xxx82

2
2025-08-15 09:02

[赞][赞][赞]

另眼观史

另眼观史

关注我!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