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潘兰珍的丈夫“李老先生”被抓了起来,她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与自己同床共

吴术轩说 2025-08-15 09:41:39

1932年,潘兰珍的丈夫“李老先生”被抓了起来,她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与自己同床共枕2年的丈夫,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她这才明白为什么丈夫让女儿随她姓“潘”。思虑再三,她作出了一个让陈独秀意想不到的决定。

1930年,上海女工潘兰珍在家里,发现隔壁搬来了一位自称姓李的老先生。

此后,潘兰珍喊这个新邻居为“李老先生”,觉得他的气质与众不同。“李老先生”说自己是南京人,有时候会出门卖字,平时虽然不时有人上门找他,但他的生活无人照顾,身上的衣服看起来又脏又旧。

一次,“李老先生”突发胃病倒在路上,潘兰珍碰巧看到,连忙将他送到医院。出院后,潘兰珍同情“李老先生”,不时去他家照顾。

“李老先生”很感激潘兰珍,认为她心地善良,也很同情她的苦出身。两人在交往中渐渐产生了感情,就在这一年,他们同居了。当时,陈独秀51岁,潘兰珍22岁,相差29岁。有时他们一起出门,潘兰珍搀扶着陈独秀走路,路人以为是父女同行。

婚后,陈独秀教潘兰珍识字读书。渐渐地,潘兰珍发现,“李老先生”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落魄书生,并且那个时候,“李老先生”为了不泄露行踪,经常搬家。

尽管如此,潘兰珍从不打听丈夫的真实身份,她仰慕丈夫的才华,只负责打工赚钱和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李老先生”正是在潘兰珍的照顾之下,原本孱弱的身体才逐渐恢复健康。

他们结婚2年都没生育,潘兰珍便领养了一个女儿,他们为孩子起名为潘凤仙。

1932年10月,潘兰珍带着女儿回娘家。在此期间,她听说丈夫被抓走了,这才知道原来与自己同床共枕这么久的丈夫竟是陈独秀。当时,她一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就差点儿喊了出来:“这不是我家老头儿吗?”

尽管潘兰珍知道,继续跟着陈独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但她毅然决然地赶来探望丈夫。陈独秀见到潘兰珍,感动不已,面对眼前的妻子,他的内心满是愧疚,劝她离开,并诚恳地说:“你想想,我还能给你什么呢?”

可是,善良的潘兰珍不肯离开,她一边抱怨丈夫不跟自己说实话,一边却坚持留在南京,还在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以便不时进去照顾陈独秀,让他衣食不愁。潘兰珍的不离不弃,让陈独秀十分意外,也很感动。

1937年,在胡适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被关2084天终于放出来了,而潘兰珍也相当于陪他坐了5年牢。这个时候的陈独秀越发衰老了,不过他的态度变得谦和,与过去判若两人。

在朋友们的帮助之下,陈独秀与妻子前往四川。之后,三子陈松年带着祖母谢氏、妻儿也过来了,一家人住到一起。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陈独秀几乎半聋,可是潘兰珍吃苦耐劳,想尽办法维持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有一次家里揭不开锅,她毅然当掉了身上仅剩的一件饰品。

不久,陈松年与妻子到学校去教书,而陈独秀搬去大山里居住。他喜欢这样安静的地方,因此不再搬家。在这里,潘兰珍入乡随俗,开荒种地,以维持日常所需。

一天,一位朋友来探望,陈独秀和潘兰珍高兴得一再挽留,朋友只好留下来吃午饭。这是一顿怎样的午饭呢?所有的饭菜都是用马铃薯做的:下酒菜是辣椒炒马铃薯,下饭菜是马铃薯片、马铃薯条,主食还是马铃薯。朋友见此情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朋友离去时,陈独秀拖着病体送了很远很远。

因为生活贫穷,陈独秀营养不良,胃病加重。1942年5月27日,他在病榻上疼痛难忍,最终离世。临终前,他拉着潘兰珍的手,希望她今后生活自立,并依依不舍地说道:“我去后,你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以安度后半生。”

陈独秀离世后,潘兰珍先是在重庆一家农场做工,后到学校食堂当炊事员,与养女潘凤仙相依为命,直到1949年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12年里,陈独秀很幸运地遇到了善良、仗义的潘兰珍。潘兰珍对于陈独秀的感情是纯粹的,她同情他,一心照顾他,尽量给他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这一切无关名利,而只有信任和相濡以沫。

早在陈独秀被关在南京的那个时候,潘兰珍便可以有一万个离开他的理由,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可是她没有离开,而是坚定地陪在陈独秀身边。

当时,陈独秀因为连续失去了长子陈延年、长女陈玉莹、次子陈乔年,心中失落至极,因此对生命看得很淡。正是有了潘兰珍的陪伴,他才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也才能笔耕不辍。

对于潘兰珍的这些行为,知者无不感叹她的用情至深,陈松年后来深情回忆道:“她待我父亲很好,父亲晚年全靠她。”也许对于潘兰珍来说,能得到这一句肯定的评价,足矣。

0 阅读:0
吴术轩说

吴术轩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