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有一个国民党士兵饿的实在受不了了,跑到了解放军阵地,竟然背回一袋子馒头。战友们一拥而上,兴奋的问他馒头哪来的?他回:“跟解放军借的!” “千万别开火,我是来投降的。”郭占山大声对着解放军喊道。他双手高高举着一块勉强能称作白旗的破布,动作迟缓而艰难地朝着解放军的阵地一寸一寸地爬去。 解放军哨兵发现了他,立即警觉地举起枪。郭占山用尽最后的力气喊出了文章开头那句话。他被带到战壕里,指导员刘学轩看着这个瘦得皮包骨的国民党兵,没有审讯,而是直接让炊事班端来了四个热腾腾的馒头。 郭占山风卷残云般把饭扒拉进肚里,紧接着“咕咚咕咚”灌下一大海碗热水,这才长舒一口气,缓过劲来。他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一脸恳切地对指导员说道:“指导员,我还有个事儿想求您。我那排里的弟兄们都三天水米未进了,您看能不能让我带些馒头回去给他们。等兄弟们吃饱喝足,我们整个排立马过来投诚。” 刘学轩没有丝毫犹豫,即刻吩咐手下找来麻袋,将热气腾腾的馒头装了满满一袋。当郭占山背着这袋馒头返回了国民党阵地时,那些已经饿红了眼的战友们就像饿狼见到食物一般,一下子围了上来。 “这馒头从哪儿弄来的?”有战友迫不及待地问道。郭占山咧开干裂的嘴唇,挤出一个有些苦涩又带着点庆幸的笑容,说道:“是跟解放军借来的。” 这一晚,郭占山凭借着自己的口才与坚定意志,成功说服了全排的27名士兵。他们深知国民党的腐朽与堕落,内心对新的光明充满了向往。于是,趁着这浓重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朝着解放军阵地摸去。 到了解放军阵营后,郭占山迅速换上了解放军的军装,他看着身边一同投诚的战友们,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咱们熟悉国民党阵地的情况,现在就跟我杀回去!”郭占山的声音低沉却有力。 当晚,他们再次潜入夜色,朝着国民党阵地进发。郭占山凭借着对地形的了解,带着战友们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巡逻岗哨。郭占山指挥着战友们迅速展开行动,有的负责吸引敌人的火力,有的则找准时机,将炸药包准确无误地投进暗堡的射击口。 随着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两座暗堡瞬间被火海吞噬。郭占山的故事并非个例。淮海战役后期,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弹尽粮绝,士兵们饿得连枪都端不稳。 这场围绕馒头展开的纷争背后,实则清晰映照出两支军队在后勤保障上的巨大落差,以及人心所向的截然不同。国民党高层在指挥部里吃着空投的罐头,士兵却在雪地里啃树皮;而解放军不仅自己吃饱,还把饭菜送到敌人阵地前。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选择。郭占山们用行动证明,当一支军队连士兵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时,再坚固的防线也会从内部崩塌。而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于对人民的承诺与担当。 信息来源: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红岩春秋|1999.12.15《一名“国军”的五天五夜》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48年,有一个国民党士兵饿的实在受不了了,跑到了解放军阵地,竟然背回一袋子馒
雾烬
2025-08-15 10:07:0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