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那么短?按现在的说法,他们吃的蔬菜都是天然绿色,没有农药残留

语蓉聊武器 2025-08-15 10:16:31

古人的平均寿命为什么那么短?按现在的说法,他们吃的蔬菜都是天然绿色,没有农药残留;作息规律,因为晚上舍不得点蜡烛,所以没有通宵熬夜的加班。可为什么他们的寿命都不长呢? 总听人念叨,古人吃的菜是地里刚摘的,不带一点农药;晚上没电灯,天一黑就睡觉,哪有现在的熬夜加班。 可真要翻史料,就会发现能活到五十岁的古人,在村里都能被当稀罕事儿说。 这到底是为啥呢? 先说说吃的。 古人的菜是没打药,可虫子啃过的菜叶上,说不定还沾着虫卵。 河里的水看着清,上游可能刚有人洗过牲口,下游就有人舀来做饭。 夏天的肉要是没及时吃完,发臭了舍不得扔,煮煮照样端上桌。 元朝有本《农桑辑要》里写过,存粮的仓库里要是生了虫,筛一筛接着吃。 这样的东西进了肚,不闹肚子才怪,运气差的还会染上寄生虫,身子骨慢慢就垮了。 再看看病这事儿。 京城的太医是不少,可他们只围着皇宫转。 普通百姓家有人病倒了,要么找走街串巷的郎中,要么就只能硬扛。 明朝有个叫李时珍的医生,在《本草纲目》里提过,有些地方的郎中连草药都认不全,治错病是常有的事。 就说生孩子,宫里的娘娘都得请好几个稳婆守着,民间妇女要是碰上胎位不正,十有八九母子都保不住。 乾隆皇帝有二十多个孩子,活到成年的也就一半,普通人家的孩子夭折得就更多了。 战乱和天灾更是催命符。 安史之乱那八年,唐朝人口从五千多万降到了一千多万,不光是战死的,更多人是因为打仗没了粮食,活活饿死。 就算没打仗,一场洪水过后,瘟疫准会跟着来。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决口淹了七个州,官府运去的赈灾粮被层层克扣,最后到百姓手里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路边饿死的人堆成了小山。 住的地方也不省心。 乡下的房子多是土坯墙,漏风漏雨是常事,阴雨天屋里潮得能长出霉来。 城里也好不到哪去,街上的污水往河里直排,夏天一热,臭味能飘出半条街。 南宋的《梦粱录》里写过,临安城里得靠专门的人收粪便,要是赶上收粪的没来,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秽物,苍蝇蚊子到处飞。 当然,古人里也有长寿的,比如活到一百多岁的孙思邈。 可人家是医生,知道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家里的药材也从不缺。 普通百姓哪有这条件,能平平安安躲过战乱、避开瘟疫、不染上大病,就已经算烧高香了。 这么一看,古人寿命短,真不是单一方面的事儿。 吃的不洁净,看病没指望,时不时还要遭兵灾天灾,住的地方也不利于健康。 这些事儿凑到一块儿,就算作息再规律,也难活长久。 现在人总说羡慕古人的生活,真要是回去待上一阵,恐怕就知道还是现在的日子舒坦了。 古人寿命短,是农耕文明下生存困境的缩影,看似天然的饮食藏着卫生隐患,简陋的医疗体系挡不住小病夺命,战乱天灾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这背后,是生产力低下的无奈 —— 没有消毒杀菌的认知,缺医少药成常态,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弱。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轨迹。 从吃不饱到吃得安全,从听天由命到精准救治,从躲不开的灾病到可控的风险,每一步都浸透着对生存权的抗争。 如今的平均寿命提升,从来不是简单的 “生活变好”,而是科学、制度、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望古人的短寿,更该懂得当下安稳日子的可贵,那是无数前人用教训铺就的文明进阶路。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1

用户10xxx11

2
2025-08-15 11:10

古代人不长寿就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药治病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