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报道称,经过专业人士评估发现,欧美国家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程度可能更严重

霜月照寒林 2025-08-15 10:27:17

德国媒体报道称,经过专业人士评估发现,欧美国家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程度可能更严重,来自中国的稀土“中短期内无可替代”。 《法兰克福汇报》介绍说,在全球化高峰时期,“利润微薄、且伴随高环境成本的原材料加工工序”被大量转移至中国,这让中国在部分领域形成了垄断地位。 中国目前掌握了全球91%的稀土加工能力,特别是在“重稀土”领域,更没有任何其他的替代来源。 要知道,这稀土的分量可不是普通石头,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里,每台得用2公斤稀土永磁体;风电发电机的转子,没稀土根本转不起来。 就连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里面的高温合金也得掺稀土,不然推力得降三成。 欧美这些年喊着“碳中和”,电动汽车、风电设备造得比谁都欢,可这些东西的“心脏”全靠中国加工的稀土撑着。 德国大众去年造了120万辆电动车,用的稀土永磁体85%来自中国江西的加工厂;美国特斯拉德州工厂,电机里的钕铁硼磁体,每一块都带着中国稀土的“基因”,这依赖程度,比欧洲人依赖面包还深。 而所谓“中短期内无可替代”,其实不是中国卡脖子,是欧美自己把后路堵死了。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稀土加工产能占全球40%,可因为环保官司不断,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把加工环节全停了,只挖矿不卖成品,挖出来的稀土原矿80%运到中国加工,再高价买回去。 欧洲更绝,2002年关闭了最后一家稀土分离厂,理由是“处理一吨稀土产生2000吨废水,不符合环保标准”,转头把订单全给了中国。 现在想重建加工能力,才发现没那么容易——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单吨能耗比欧美老工艺低60%,纯度能做到99.999%。 欧美企业现在捡起来,光设备调试就得5年,成本是中国的3倍。 德国巴斯夫去年想在萨克森建分离厂,预算从10亿欧元涨到18亿,还没开工就被环保组织告了,说是“会污染易北河”。 还有重稀土这一块,欧美更是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重稀土里的镝、铽,是制造高精度磁体的关键,全球90%的储量在中国江西、福建,加工技术更是中国独一份。 日本曾经想在越南找替代矿,挖了5年才发现,越南的重稀土品位只有中国的1/5,提炼1吨镝要消耗3000吨水,成本是中国的8倍,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把矿卖了。 而欧美当年把加工环节转移出去,打的其实是“环保+利润”的小算盘。 稀土加工确实脏,分离一吨稀土要用到硫酸、草酸,废水处理成本高,欧美企业一算账,自己干每吨赚500美元,把脏活交给中国,自己只做提纯后的高附加值环节,每吨能赚5000美元,这笔账在他们看来太划算。 德国西门子2005年把稀土加工车间搬到包头,每年省下的环保成本够建两个研发中心;美国通用电气更聪明,只保留磁体设计,加工全外包给中国中科三环,利润率从15%涨到35%。 可他们忘了,手艺这东西,练着练着就成了独家秘籍。 中国的稀土企业把分离纯度从99%做到99.999%,研发出200多种分离工艺,欧美再想捡起来,等于要重新学走路。 归根结底,中国的稀土垄断,不是靠抢,是靠干出来的。包头的稀土企业,把尾矿堆改成了湿地公园,废水处理后能养鱼。 厦门的重稀土加工厂,用的“串级萃取法”是中国科学家原创,比欧美老工艺节水70%,这些年投入的环保资金超200亿元,才把“高污染”的帽子摘了。 欧美当年嫌麻烦不愿干,现在看着中国把脏活干成了高技术产业,心里不是滋味,可又没办法。 毕竟磁体里的稀土纯度差0.1%,电机性能就降一个档次,汽车跑起来续航少50公里,谁也不敢拿产品质量开玩笑。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0

用户17xxx00

1
2025-08-15 12:30

既然稀土这么难提取,污染这么严重,价格不能卖这么低啊!需要涨涨价了。

猜你喜欢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

霜月照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