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航班还没起飞,牌就换了。普京准备飞阿拉斯加与特朗普碰杯,白宫顺手亮出“第二步”——趁会晤热度,把泽连斯基也请去,把双边谈成三方。话术是和平、更快一步。真实用意是把普京“架”在桌边,让他当着镜头接招;若转身拒绝,就被扣上“不真心求和”的帽子。 经过几个月的眉来眼去,阿拉斯加这个“中立地”被选定为舞台,时间就定在8月中旬,全球媒体都在预热,等着看这两位“老对手”能碰出什么火花。 会晤选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可不是随便挑的——这里部署着美军在北极圈最密集的空中力量,54架F-35A战斗机和47架F-22A战斗机组成的“隐形铁壁”,光停机坪上的钢铁洪流,就能让普京座机还没落地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威慑力。 更绝的是,这里还是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老片场”,当年美方故意选在这个美军基地搞“主场外交”,就是要在物理空间上营造心理优势,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明摆着暗示普京:这里我说了算。 而白宫此时故意把邀请泽连斯基的消息放出来,却迟迟不官宣最终安排。这种“悬而不决”的状态,让普京陷入两难:答应吧,等于承认乌克兰有谈判资格;拒绝吧,马上被扣上“不真心求和”的帽子。 同时特朗普这招也是在试探试探欧洲的站队,法德等国虽然嘴上喊着“支持乌克兰直接参与”,但心里各有小算盘。德国总理默茨前脚和泽连斯基达成共识,后脚就被曝出悄悄增加对俄能源采购;法国总统马克龙更绝,一边在公开场合支持三方会谈,一边派特使秘密访问莫斯科。 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和2024年俄乌土耳其谈判时如出一辙——当时法德表面支持乌克兰,私下却施压泽连斯基接受俄方停火条件。 可以说,白宫这招“温水煮青蛙”,就是要看看欧洲能在多大程度上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 最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的角色。这个毫无外交经验的地产大亨,在莫斯科和安克雷奇之间来回传话,却把普京的停火条件传得前后矛盾:先是说俄方愿意撤出扎波罗热,后又改口成“冻结前线”。 这种混乱的信息传递,让人不禁想起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时,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公开质疑美国情报机构的结论,把整个外交体系的专业性踩在脚下。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虽然声势浩大,但实际短板明显——整个北极圈只有2艘破冰船可用,连俄罗斯破冰船队的零头都不到,这种“外强中干”的状态,恰似白宫在三方会谈上的虚张声势。 当全球媒体都在炒作“普特会”时,美国真正的战略意图却藏在阿拉斯加的冰层下。埃尔门多夫基地里那54架F-35A战机,每架造价超过1亿美元,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保卫北极,而是为了向俄罗斯展示:就算你在乌克兰战场拖得再久,美国随时能在北极开辟第二战场。 而泽连斯基在这场博弈中,不过是美国手里的一张“可消耗牌”,就像2025年俄乌土耳其谈判时,美国一边支持乌克兰谈判,一边悄悄向俄罗斯出售粮食出口许可,这种“两面下注”的玩法,才是美国外交的真正底色。 最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公开表态。他一边说这次会晤有25%的几率不成功,一边又暗示可能讨论“土地交换”,这种矛盾的表述,活脱脱一个“谈判真人秀”的导演。谁不知道,美国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虽然看似强大,但破冰船数量连俄罗斯的零头都不到,这种“纸老虎”的本质,恰似白宫在三方会谈上的虚张声势。 这场精心策划的外交秀,最终可能沦为一场闹剧,但它揭示的,却是大国博弈中最残酷的真相:在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历史性的一刻!特朗普亲自到美国阿拉斯加机场高规格接待了普京,见面后,两人面对众多
【1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