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汪精卫病逝,陈璧君为他用水泥砌了一座千斤的大墓,葬于南京中山陵。2年之后,墓穴被炸开,人们在里面找到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尸体,但是随葬品中却只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白纸上的四个大字是陈璧君亲笔所写。 汪精卫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他早年是革命英雄,跟孙中山一起搞过大事,年轻时还因为刺杀清廷官员名声大噪。后来在国民党里也风生水起,算是个人物。可到了抗战时期,他却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投靠日本,搞了个伪政府。这一下,他从英雄变成了“汉奸”,名声臭了街。1944年,他病死在日本名古屋,享年61岁。死后,遗体被运回南京,埋在了中山陵附近。 要说汪精卫这辈子最铁的盟友,非他老婆陈璧君莫属。陈璧君不是普通女人,她自己也是个政治人物,跟着汪精卫混迹政坛几十年。汪精卫投日那会儿,很多人劝她别跟着趟浑水,可她愣是没回头,死心塌地支持老公。汪死后,她亲自操办丧事,把他的遗体从日本弄回来,还花大心思建了这座墓。她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让汪精卫的尸身有个安稳地儿,不被后人糟蹋。 这座墓可不是随便垒几块砖就完事。1944年,陈璧君找人用了几十吨水泥和钢筋,硬生生砌出一座“铁桶”似的坟。为什么这么费劲?因为她心里清楚,汪精卫的名声太臭了,很多人恨不得掘他坟、鞭他尸。她想用这千斤重的水泥,把汪的遗体护得严严实实,至少落个清净。可惜,她低估了历史的怒火。 1946年,抗战胜利没多久,国民政府开始清算汉奸。汪精卫这号人物自然跑不掉。有人提议把他的墓挖开,彻底抹掉他的痕迹。那年冬天,几名爆破专家带着炸药上了山。轰的一声,这座耗尽陈璧君心血的巨墓被炸得四分五裂。打开一看,汪精卫的尸体保存得太好了,像是刚睡着似的。棺材里没啥值钱东西,就一张三寸长的白纸,上面是陈璧君亲手写的四个大字:“魂兮归来”。 这四个字听着挺文艺,其实是陈璧君的心声。她希望汪精卫的灵魂能回来,可能是想让他洗刷骂名,也可能是盼他安息。这话出自《楚辞》,透着一股悲凉劲儿。陈璧君写下这四个字时,心里估计五味杂陈——对汪的爱、对世人的恨,还有对自己选择的倔强。可惜,世人没给她这份理解,更多的是冷眼和嘲讽。 墓被炸后,汪精卫的尸骨被拖出来烧了,骨灰撒得连影子都不剩。这事儿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有人拍手叫好,说是出了口恶气;也有人觉得有点过了,毕竟人死为大。陈璧君后来被抓,关了十几年,始终没低头认错,直到1960年代死在狱里。汪精卫的名字从此成了“汉奸”的代名词,教科书里一提他,就是批判的标靶。 说起汪精卫,骂他的人多,理解他的人少。他投日那会儿,确实是想“曲线救国”,觉得跟日本合作能少死点人。可这想法太天真,日本人的野心根本不是他能控制的。他的选择害死了不少人,也毁了自己的名声。但换个角度看,他早年的革命热情也不是假的。到底是叛徒还是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者?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个定论。 汪精卫这事儿,搁今天看也有嚼头。国家危难时,个人的选择有多重要?是硬扛到底,还是妥协求存?汪精卫选了后者,结果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他的墓从建成到被炸,不过两年,却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是非恩怨。历史不光是评功论过,也是个镜子,让后人想想自己会怎么选。
8月13号,一位前731部队的日本军人的手稿被披露了出来。这位101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