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敬…… 1944年1月,二战东线战场打得如火如荼,乌克兰的科爾孫-切爾卡瑟地区成了焦点。德军第11军和第42军,大约6万人,被苏联红军50万大军围了个严实,史称“切尔卡瑟口袋”。这场战役的主角是德国炮兵上将威廉·施特默尔曼,一个打仗打了几十年的老兵。 施特默尔曼1888年出生在德国拉施塔特,1908年参军,一战二战都经历过,算得上身经百战。他早年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带过第296步兵师,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里表现不俗。到了1943年底,他升任第11军团指挥官,负责基辅一带的防守。可惜好景不长,苏联红军发起大反攻,德军一路溃退,到1944年1月就被困在了切尔卡瑟这块绝地。 包围圈里的德军日子不好过。补给线断了,吃的、弹药、药都缺,冬天冷得要命,冻伤病号一大堆。苏军指挥官伊万·科涅夫看这架势,觉得胜券在握,就派人送去劝降书,想让德军别做无谓抵抗。可施特默尔曼不吃这套,他直接回绝,说军人就得死在战场上,投降没门儿。这话听着挺硬气,也透着他对军人身份的执念。 其实,德国高层也知道这仗悬了。希特勒甚至派飞机,想把施特默尔曼接走保命。可他愣是没走,说不能扔下士兵自个儿跑。这决定不是装样子,真下了狠心跟部队死磕到底。士兵们看他这样,也咬牙撑着,士气硬是提了起来。 突围是唯一出路。施特默尔曼赶紧整顿部队,分成北、中、南三路突击队,自己带着后卫殿后。1944年2月16日晚上,行动开始了。外面大雪纷飞,苏军炮火不断,德军伤亡惨重。好不容易摸到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河水急得很,渡河时又丢了不少人。施特默尔曼一直在后卫指挥,顶着苏军攻势给主力争取时间。可惜到最后关头,他的指挥车被苏军反坦克炮炸了,他当场阵亡。 这次突围虽然让4万多德军逃出去,但代价太大了,人员装备损失惨重。施特默尔曼没白死,他的拼命给部队开了条血路。战后,苏军找到他的尸体,发现他倒在雪地里,手里还攥着步枪,面向敌军。这模样让苏军指挥官科涅夫挺感慨,他下令部队鸣枪致敬。这事儿在当时挺少见,毕竟两边是死对头,可见施特默尔曼的硬骨头真打动了人。 还有传言说,科涅夫让人给施特默尔曼立了个黑色大理石十字架,上头刻了句“愿枪声在这里变成化石”。这细节没太多史料撑着,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后人对他的敬意。不管咋说,苏军这举动挺特别,说明军人之间有时候真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施特默尔曼死后,德国政府给他追授了骑士十字勋章的橡叶饰,表彰他的勇气和领导力。他的故事后来传开,成了二战里德军将领的一个典型案例。说到底,他不是啥英雄无敌的大人物,就是个普通军人,靠着对职责的坚持走到了最后。 这事放到现在看,也挺让人唏嘘。战争是残酷的,死了那么多人,赢了输了又能咋样?可施特默尔曼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还是有点戳人。他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理想,就是觉得军人就该这样,干干脆脆战死,不留遗憾。苏军鸣枪致敬,可能也是敬他这份纯粹。 再想想,当时德军那6万人,面对50万苏军,差距大到离谱。换谁都觉得没戏,可施特默尔曼没认怂,硬着头皮打。这不是说德国多正义,而是从人的角度看,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战争里这种事不多见,才显得珍贵。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8-16 10:19:31
0
阅读: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