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

笑对人生风雨路 2025-08-16 12:07:37

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批华人,只要一提到中国的好,这帮人就接受不了” 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大多带着时代的印记离开故土。那时候的中国,刚从长期的封闭中慢慢探出头,物资不算充裕,城市面貌也远不如今天。不少人离开,是想给家人找条更安稳的活路,或是觉得外面的世界能提供更多机会。 到了美国,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语言不通是第一道坎,肤色和文化的差异让他们成了“外人”。 为了站稳脚跟,他们得比当地人更拼。开餐馆的起早贪黑揉面颠勺,在工厂做工的扛着超时的疲惫,哪怕是做小生意,也得在街头巷尾看人脸色。这些辛苦,慢慢磨出了他们对“稳定”和“认可”的极度渴望。 那时候的西方媒体,提到中国时总带着些偏见。要么放大个别问题,要么用旧眼光套新现实,很少有人真正客观地讲述中国的变化。这些华人每天接触的,就是这样的信息。时间久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渐渐被这些声音框住。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在异国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刚到美国的那些年,“中国人”这个标签,有时会带来麻烦。可能是找工作时的隐性歧视,可能是邻居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孩子在学校被嘲笑。 为了避免这些,他们下意识地想和“中国”保持一点距离。有人刻意学说流利的英语,有人努力模仿当地的生活习惯,连提到祖国时,也不自觉地跟着周围人的语气走。久而久之,对中国的情感,就裹上了一层保护壳。 这时候,如果有人在他们面前说中国的好,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抵触。但其实,他们中间不少人,心里一直藏着对故土的牵挂。逢年过节,会偷偷包顿饺子;看到来自中国的商品,会忍不住多瞅两眼;听到乡音,哪怕不认识,也想多聊几句。 只是这份牵挂,被现实的顾虑压得很深。他们害怕承认中国在变好,会被身边的人当成“异类”;也害怕自己真的信了,会动摇在异国扎根的决心。这种矛盾,像根细刺,扎在心里很多年。 但后来,中国的变化越来越快。高楼一栋栋竖起来,高铁在大地上飞驰,手机支付成了日常,连国外的商场里,都摆满了“中国制造”。有些华人回去探亲,站在曾经熟悉的街头,会突然觉得陌生——这地方,和记忆里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嘴上可能还会说“也就那样”,但眼神里的惊讶骗不了人。回到美国后,再听到别人说中国的好,抵触少了些,沉默多了些。 这不是他们固执,而是时代留下的印记太深。80年代、90年代的那趟移民潮,像一条河,把他们和故土暂时隔开。河这边,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生活;河那边,是日新月异的祖国。他们站在河边,看着对岸的变化,心里有惊讶,有骄傲,也有一丝说不清的失落。毕竟,那条河上的桥,不是说过就能过的。 说到底,人的心总是复杂的。对一个地方的看法,从来都不只是“好”或“不好”那么简单,里面裹着经历,裹着挣扎,裹着对生活的种种期待和妥协。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就是他们那代人特殊经历的缩影——有无奈,有牵挂,有挣扎,也有慢慢和解的可能。 参考信息源:

0 阅读:43
笑对人生风雨路

笑对人生风雨路

一语惊人, 为它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