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福建出土了南宋一座合葬古墓,当考古专家打开棺木的瞬间,眼前出现了令他们惊讶的一幕:只见男墓主腰部渗出白色黏物、女墓主裤子上有血迹。 南宋那会儿,蒙古大军南下,窝阔台带兵打得宋朝边境鸡飞狗跳。朝廷到处调兵,福州本地军官也得上战场。这位男墓主就是其中一个,他身高一米八,壮实得很,生前吃喝不愁,身上脂肪堆得厚。 1235年端平二年,战事正猛,他领兵上前线,蒙古骑兵冲过来,用斧头之类的家伙事儿砸断了他的脊椎骨,当场就没了气。士兵们把他尸体抬回营地,简单处理伤口,因为他地位不低,得运回老家福州埋。路远,尸体容易烂,就灌了水银进去,堵住细菌啥的,让它不腐。那些水银颗粒从米粒大小到厘米不等,分布在腹腔和四肢里头。 女墓主是他的老婆,身高一米四五,家里条件不错,用得起化妆盒和团扇。丈夫死讯传来,她旧病复发,体内血红蛋白挤压着没法排出,从下体流出来,染了裤子。没几天她也咽气了。家人办丧事,把俩人合葬在茶园山坡上,墓里塞了四百多件丝织品、金银器啥的,还挂帛幡记他生前带兵护家的功劳。 俩尸体泡在棺液里,保存技术牛,关节还能动弹,皮肤有弹性,血管都看得清。专家后来研究,说这跟福州湿热气候有关,但关键是水银和棺液的功劳。男的脂肪皂化成白黏物,女的血迹是死后自然反应。整个墓反映了南宋福州纺织手艺和生活水平,丝织品纹路细致,金银器擦干净还亮堂堂的。研究价值大,能帮着懂古代防腐和葬法。 央视网科教历史栏目也提过,这对古尸给考古提供了难得实物,帮着搞清宋代丧葬习惯。类似墓在福建不算孤例,但保存这么好的少见。 南宋军史书里,军官阵亡运尸的事有记录,水银防腐是常见手段。女的死因化验没毒没外伤,就是病逝后生理变化。帛幡上字迹氧化了,只剩两幅能认,确认他军官身份。 蒙古侵宋那段,仗打得惨,军官伤亡多,他这脊椎断裂典型战场创伤。夫妻俩死得近,合葬省事儿。专家推测,丈夫尸体运回后,老婆伤心病重,也随之而去。 史书《宋史》里,蒙古南侵细节多,这对夫妻墓帮着佐证那时代军民生死。专家没找到墓主姓名,就叫无名氏夫妻墓。 考古意义大,提供实物证据。类似事件在其他省也有,但福建这最惊人。
“康熙皇帝”下面有十二大臣!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