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问题不谈了,特普会提前宣告失败,普京想要什么自己找泽连斯基要去 8 月 15 日,美俄两国元首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 - 理查森军事基地举行会晤,这是自 2019 年以来双方首次面对面接触,也是俄乌冲突爆发后的首次直接对话。 然而这场耗时 2 小时 45 分钟的会谈,最终以 “未达成任何协议” 告终。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坦言 “还有重要问题悬而未决”,普京则强调 “必须消除危机根源”。 阿拉斯加的选择暗藏玄机。这片曾属于沙俄的土地,1867 年以 720 万美元易主美国,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领土交易之一。 特朗普选择此地会晤,既有 “交易外交” 的隐喻,也想避开欧美大陆的政治漩涡。埃尔门多夫基地作为冷战时期的军事堡垒,部署着 F-22 战斗机和反导系统,美方刻意安排普京车队经过这些区域,试图通过军力展示施压。 俄方则以核威慑体系与普京随行的 “核手提箱” 保持联动,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这种 “鸿门宴” 式的安排,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谈的博弈基调。 领土问题仍是绕不开的死结。俄方在会谈中提出 “分步走” 方案:第一步要求乌军撤出顿涅茨克等地换取停火,第二步再协商长期和平方案。 这与美方此前主张的 “领土交换” 相比虽有妥协,但仍触及乌克兰红线。泽连斯基在会谈前明确表示 “领土问题不让步”,欧盟 27 国中的 26 国也联合声明反对 “武力改变边界”。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在会谈前突然邀请泽连斯基参与三方会谈,被解读为对欧洲压力的妥协。这种立场摇摆让普京意识到,美方并未真正准备好承担调停者角色。 国际博弈的暗流在会外涌动,欧盟在会谈前与特朗普举行视频会议,明确要求 “停火优先” 和 “乌克兰直接参与”。 冯德莱恩会后强调 “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对乌欧至关重要”,但欧盟内部裂痕已现 ——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言 “欧盟被边缘化”,呼吁与俄罗斯直接对话。 中国则在会谈前明确表态,和平协议需 “公平、持久、有约束力并被各方接受”,并拒绝特朗普的大豆订单施压。这种多边角力让美俄难以独断专行。 会谈的失败暴露结构性矛盾,对特朗普而言,推动停火是兑现竞选承诺的关键,但国内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已跌至 38%,关税政策反对率高达 61%。他需要在 “交易大师” 形象与选票压力间平衡,最终选择在记者会上重提 “通俄门是骗局”,试图转移国内矛盾。 普京则面临更现实的经济压力:美国威胁对俄能源贸易实施二级制裁,直接冲击占俄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油气出口。这种不对称博弈下,俄方更倾向于通过会谈争取喘息空间,而非实质性让步。 北极合作成为唯一的亮色,普京在会谈中多次提及俄美在能源、数字技术和太空探索的互补性,特别强调北极航道合作的战略价值。 阿拉斯加外大陆架预计贡献美国未来 20% 的油气增量,而俄罗斯北极 LNG-2 项目亟需西方技术解冻。双方同意恢复北极理事会对话,但具体合作细节仍未敲定。这种 “留一扇门” 的策略,为后续接触保留了可能。 峰会的真正输家或许是乌克兰,尽管泽连斯基被允许参与后续三方会谈,但美俄已达成的 “冻结冲突” 共识,意味着乌方可能被迫接受现状。 欧盟虽呼吁 “停火优先”,但自身防御能力薄弱,难以对俄形成实质威慑。更严峻的是,俄军在会谈前加速推进乌东攻势,一周内夺取 110 平方公里土地,试图以战场优势巩固谈判筹码。这种 “边打边谈” 的策略,让乌克兰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这场耗时三小时的会晤,最终成为大国博弈的缩影。特朗普需要外交成绩提振选情,普京亟需缓解制裁压力,欧盟担心被边缘化,乌克兰则为生存而战。 当阿拉斯加的午夜太阳再度升起,美俄关系仍笼罩在不确定性中。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此次会晤 “开启了新进程,但前路布满荆棘”。
只用了2个半小时,就把川普的“鸿门宴”轻松化解,普京的手段,给全球上了一课
【51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