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孙权来奔丧,看着周瑜5岁的女儿,说道:“给我做媳妇吧。”旁边的小乔大吃一惊,问道:“我女儿还这么小,怎么能做你的媳妇? 灵堂里的烛火晃了晃,把孙权的影子投在白幡上,拉得老长。他刚祭拜过周瑜的灵位,素色的丧服还没换下,眼眶红得像浸了血。听见小乔的话,他弯腰抱起那个攥着周瑜生前用过的玉坠、还不懂事的小姑娘,指尖轻轻碰了碰孩子冻得发红的脸蛋。 “嫂子别急,”孙权的声音带着哭腔,却稳当,“我不是要现在娶她。周郎跟我情同兄弟,他走了,你们孤儿寡母的,往后谁来照拂?” 小姑娘叫周瑾,刚从懵懂的睡梦中被叫醒,这会儿眨巴着跟周瑜极像的眼睛,伸手去抓孙权腰间的玉佩。孙权任由她抓着,转头看向小乔:“等她长到十五岁,我便用十里红妆娶她进门。这十年里,我东吴的俸禄,有她一份;谁敢在她面前说句重话,先问问我手中的剑答不答应。” 小乔的眼泪“唰”地掉下来。周瑜病重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对母女。如今孙权这话,哪里是提亲,分明是给她们娘俩撑起一片天。她抹了把泪,屈膝就要行礼,被孙权扶住了:“嫂子不必多礼,周郎在时,为东吴拼了性命。我这点承诺,算得了什么。” 旁边的老将程普叹了口气。他跟着孙策、孙权父子打了半辈子仗,最清楚周瑜和孙权的交情。当年赤壁之战,周瑜一把火烧退曹军,孙权在吴郡等消息,两人书信往来,字里行间全是“共守江东”的肝胆。如今周瑜走了,孙权这是要用最实在的法子,告慰逝者,护住生者。 周瑾似懂非懂,把玉坠往孙权手里塞。那是周瑜生前常摩挲的物件,玉上刻着“江东”二字。孙权握紧玉坠,掌心的温度透过玉石传过去,轻声说:“瑾儿别怕,以后 Uncle 护着你。” 日子一天天过,孙权没忘了当初的话。每月初一,宫里的内侍都会送来绸缎、粮食,还有给周瑾的笔墨纸砚。有回小乔带着周瑾去街上买丝线,撞见几个纨绔子弟对她们指指点点,说“周瑜的女儿成了没人要的”,话音刚落就被巡街的士兵摁住了——那是孙权特意吩咐的,让守城的兵丁多照看小乔母女的住处。 周瑾长到十岁时,已经出落得眉眼清亮,跟着先生读书,字写得有模有样,偶尔还会拿起周瑜的旧剑比划两下。孙权常来看她,有时带些新奇的点心,有时坐在廊下看她写字,指着其中一个“瑾”字说:“这字得有力道,像你爹当年挥剑的样子。” 有回周瑾问:“Uncle,我爹是个什么样的人?”孙权放下手里的茶盏,望着远处的江水:“你爹啊,是能让百万曹军退避三舍的人,是我东吴的脊梁。”他顿了顿,摸摸周瑾的头,“你不用像他一样打仗,只要好好活着,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十五岁那年,周瑾出落得亭亭玉立。孙权没有食言,亲自为她挑选了良辰吉日,备下的嫁妆里,有周瑜生前最爱的琴,有孙权让人仿照赤壁战船模样做的摆件,还有一箱他亲笔写的兵书,扉页上写着“赠瑾儿:知世故而不世故,历风雨而守本心”。 成婚那天,孙权站在府门口送亲,看着花轿远去,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灵堂里的烛火。那时他说要护着这孩子,如今她有了安稳归宿,总算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周郎。 后来有人说,孙权这桩婚约,是为了笼络周瑜旧部。只有小乔知道,那年灵堂里,孙权抱着周瑾时,眼里的疼惜和郑重,不是装的。这世间最难得的,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承诺,而是在人落难时,肯弯腰伸出的那双手。 (故事改编自三国轶闻)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