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当了上海市长,他的岳父带着小姨子,常住不走了。一个人的工资三个人吃饭,这下把陈毅愁坏了,陈老总忍了又忍,最后还是爆发了! 1949年,上海解放,陈老总走马上任,那可真是千头万绪,百废待兴。可就在他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家里却来了“幸福的烦恼”。 他的岳父,也就是张茜女士的父亲张矩思老先生,带着陈毅的小姨子,从老家湖北来到了大上海。老人家想着,女儿女婿都在这儿当大官,自己过来,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多好。 这本是人之常情,陈毅和夫人张茜自然是热情招待。可问题很快就来了。那时候的新中国,干部不发工资,搞的是“供给制”。啥意思呢?就是国家根据你的级别,管你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但都是有标准的,一人一份,丁是丁卯是卯,清清楚楚。陈毅是市长,标准高一些,但也就是保障基本生活。 这下好了,岳父和小姨子一来,家里一下子多了两张嘴。供给制的标准是按人头的,多两个人,就是多两份开销。关键是,这份开销,国家没给拨,得从陈毅自己那份定额里匀。一个人的口粮,要掰成三瓣吃,这日子一下就紧巴起来了。 一开始,陈毅觉得,岳父大老远来的,又是长辈,住一阵子就住一阵子吧,自己省省,也就过去了。他让孩子们继续穿着带补丁的土布衣服,自己更是能省就省。可时间一长,老人家似乎没有要走的意思,把这儿当自己家了,常住了下来。 这下,陈毅是真愁坏了。他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是上海市的市长,是共产党的大干部,全上海几百万双眼睛都盯着他呢。 上海刚解放,资本家们还在观望,普通老百姓也在看,你共产党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跟国民党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还是真的人民公仆,大公无私? 他要是默许岳父常住,用公家的钱养着亲戚,这事儿传出去,影响多不好?他怎么去要求手下的干部廉洁奉公?怎么去说服上海市民相信新政府?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原则问题,是“家风”和“政风”的大问题。 陈老总心里那个纠结啊,一边是孝道人情,一边是党性原则。他忍了又忍,想找个合适的机会跟岳父谈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生怕伤了老人的心。 但事情总得解决。那天,陈毅思前想后,辗转反侧,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把岳父恭恭敬敬地请到一边,进行了一次可以说是载入家史的谈话。 他没有发火,也没有拍桌子,而是掏心窝子地、恳切地对老人家说:“爸爸,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兵。职位越高,越要带头,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您来上海,我们做子女的很高兴,但长期住在这里,靠公家过日子,群众会怎么看我这个市长?这不光是我个人的事,这关系到我们党的威信啊!” 一席话,说得老人家沉默了。张老先生也是个明事理的人,之前只是站在家人的角度,没想那么深。听女婿这么一说,他茅塞顿开,是啊,女婿现在不是普通人,他是共产党的大市长,他的家事,就是国事。再住下去,不是爱他,是害他。 没过多久,老人家就主动提出要回老家。陈毅亲自把岳父和小姨子送上火车,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陈毅元帅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对家人的“不近人情”,恰恰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深情”。 他不仅对岳父如此,对自己的亲生子女要求更严。孩子们上学,从不许坐他的专车,刮风下雨都得自己骑自行车。妹妹想上大学,请他这个市长哥哥写个条子,他硬是不同意,说:“有本事自己考,考不上就回四川去!” 这种严格,就是最好的爱护。它让家人明白,不能有任何特权思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这种家风,也成了陈家最宝贵的财富。 说到底,一个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只体现在会议室的报告里,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体现在他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亲情。 陈毅“赶走”岳父的故事,就像一盏长明灯,穿越了70多年的时空,依然在警示和教育着今天的我们: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人情越浓,原则越要清。
扬言要“当面强奸女儿”的民警,一审被判8年。2024年1月的时候,上海一对母女
【10评论】【12点赞】
项良荣
那时干部就要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起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