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27日,正逢山东潍坊昌乐阿陀街村西门大庙赶集,路边摆满了瓜果蔬菜

历史阅读者 2025-08-17 09:12:19

1938年11月27日,正逢山东潍坊昌乐阿陀街村西门大庙赶集,路边摆满了瓜果蔬菜、鸡鸭、粮食、什物等等的地摊,从乡下赶着驴车过来的村民们将路都快挤满了。路边支起的大锅羊汤,也是挤满了食客,互相招呼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突然一阵汽笛声引起的慌乱,打破了集市的繁荣,大家纷纷逃散。只见前前后后8辆大卡车,每辆车上有三五个鬼子兵,横冲直撞地就径直开了过来。

由于太突然,速度太快,一时间集市上的人吓得到处奔走,东西散落一地,顿时狼藉一片。这些鬼子兵正是从潍坊下来抢粮的,他们在车上不停的鸣枪恐吓,人们慌乱的逃离,踩伤的,被绊倒的人们不计其数,看着不及奔逃的群众被压在车轮下面,鬼子兵露出了狰狞的笑容。

而等慌乱过去之后,只见鬼子兵们开始下车,将粮食蔬菜往卡车上搬。百姓们谁敢阻止,直接开枪。他们带着愤恨和惊恐,看着鬼子就这样抢着粮食。哭嚎声,哀怨声此起彼伏。

当鬼子们大摇大摆地抢够了粮食,却发现西门已经被关上了。是的,抢了百姓的东西,就想这么走,没门。

鬼子这才发现,原来满街的人,已经四散奔逃得所剩无几,剩下的这些受伤的也一瘸一拐的离去。

土围墙上却黑洞洞排满了几十杆黑筒筒,说他是枪明显太大,说他是炮明显太小。这究竟是个啥玩意?

但是随着一声“打”,一阵火光带浓烟,无数的铁砂、铁钉、蜈蚣籽儿像长了眼睛似的,冲着当头的10多个鬼子,拼命的往他们身上钻,立刻就把他们打成了筛子。

结果这10多个中弹的鬼子,除了一个被铁钉打中太阳穴,倒地不起;其他9个都还又爬了起来,不过那身上无数个窟窿眼血流不止,又疼又痒,虽然没有立马死去,但是也失去了战斗力。

鬼子出离愤怒了,立刻依托卡车开始组织反击,这个时候卡车上的机枪发挥了作用,吐着火舌,把土围墙上面扫矮了一截。这时候一杆大枪从土围墙上面掉了下来,鬼子才看清了,那是什么玩意儿?

那是一杆2米多长的大号火绳枪。敌人惊呆了,这不是中古时代的武器吗?早就淘汰100多年了。

这种枪因为枪比较长,需要两人抬的才能打。所以在当地叫“大抬杆”。当时在华北农村里比较普遍,也是民团们的主要武器。这种枪农村里原本用它是打猎的,没有膛线,设计射程可达500米,由于黑火药功率,有效杀伤也就在20米左右,全靠那些铁钉铁丝儿到处乱飞,对人造成物理伤害。

这种抬枪最早可以追溯到雍正时期,是因为平定西北罗卜藏丹津时,根据当时西方枪械改造并自主研发的,但并没有完全成为制式装备,后来到了清末打太平天国,剿捻时才成为清军的制式装备,江南制造局就专门批量生产过。

鬼子也因此更加嚣张起来,毕竟“大抬杆”比起机枪简直弱爆了。但是鬼子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们集中火力向土城墙开火的时候。

在他们的背后,开始零零散散的,左边轰一声,右边又轰一声,虽然中枪的鬼子都没有立刻死去,但是那个惨状,也使得他们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总共不到50个鬼子,倒下了30多个。剩下的鬼子即便手里握着机枪,心里也开始彻底慌了,看着同伴在地上打滚挣扎的惨状,心里不寒而栗,于是立马启动卡车夺门而逃。

日酋要求鬼子司机撞门而出,城门的确不经撞。但撞出去之后他们就后悔了,因为城门外就是一条大沟,没有吊桥,头辆卡车直接一头栽到了大沟里。

后来鬼子又是争夺吊桥,等逃出去之后,损失了一台卡车,死了一个鬼子,受伤30多个鬼子。

在县城医院,那些受伤的鬼子可遭了老罪了,一台手术,就要做十几个小时,从一个伤者身上扒下来的铁钉钢珠足有三五斤,而且造成的伤害无法修复。

而那一天整个阿陀街村出动的抬枪,足足有40杆,出动的年轻人有200多号,牺牲和受伤了50多人。百姓的装备虽然不如鬼子,牺牲也比鬼子大,但是敢于反击,却是对于鬼子嚣张气焰予以了迎头痛击。

0 阅读:41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