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私募持仓暴光,能不能抄作业呢? 每年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披露,各种机构等知名游资私募持仓动向的披露总能引发市场热议,许多投资者会去抄作业,我们常说跟着主力资金才有肉吃,但业绩公布的大资金持仓都是滞后的,想跟就容易出问题。我常常提醒自己:机构的作业可以抄,但不能无脑抄。这里说说我的三点实战思考。 第一,时效性比筹码更重要 冯柳对 安琪酵母 的加仓是二季度行为,而当前已是三季度末,这其中的时间差足以让股价走完一轮逻辑。比如 安琪酵母 二季度国内外业务双增、现金流暴增3.9倍,驱动其估值修复至近五年中枢水平,这类基本面修复一旦被市场共识,股价可能在一周内打满预期。私募披露的数据更像历史切片,而非实时导航。 第二,看懂持仓变化的生存逻辑 高毅连续两季加仓安琪酵母 ,但一季度1300万股与二季度350万股的加码幅度明显降档,这说明头部机构也在通过"金字塔式加仓"控制成本。更值得玩味的是 东诚药业 的减持——核药赛道虽火,但原料供应垄断、审批周期长的特性可能导致短期业绩兑现不及预期,私募此时选择在高估值区间减磅,暗含对行业阶段风险的预判。 第三,非银金融的布局密码 五家头部私募集体增配券商保险,这背后是市场流动性增强的预判。当前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创历史新高,险企在国债利率回升下隐含利差扩大机会,但这些逻辑需要持续观测社融数据和资本市场改革进度。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021年私募集体配置非银后都曾出现季度级别的回撤,跟风者需警惕政策节奏变化。 面对机构持仓,我的经验是建立"望远镜+显微镜"双重视角:既看赛道景气度是否与宏观周期共振,也要审视标的筹码分布与业绩兑现节奏。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大佬买了什么,而是他们为何在这个时点以这种方式买入——就像安琪酵母的经营现金流暴增,或许比冯柳的持仓数据更能揭示公司质变。
心情大好!李大霄看到行情好起来,心情特别好。李大霄表示,2007年牛市是通过散户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