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三年多,英国换了4位首相,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法国德国

掘密探索 2025-08-17 11:47:14

俄乌战争三年多,英国换了4位首相,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全力支持乌克兰的。法国德国从一开始的“和稀泥”,到现在成了送武器最积极的“急先锋”。 说白了,就是欧洲被战争逼得重新算安全账、能源账和大国博弈账。 自打2022年俄乌开打,英国首相就跟走马灯似的:约翰逊、特拉斯、苏纳克、斯塔默,四个人风格差得能演四部不同电影,但在“帮乌克兰”这事儿上,居然出奇地一致——“乌克兰要啥,英国给啥”。 2022年,约翰逊第一个跳出来,甩出23亿英镑军援,还成了西方第一个给乌克兰送主战坦克的国家;特拉斯虽然只当了49天首相,走之前还拍着胸脯说“援助绝对不比去年少”。 苏纳克更狠,2024年跟乌克兰签了个十年安全协议,2025年斯塔默直接砸了16亿英镑,买5000枚防空导弹。 英国为啥这么“死心眼”?其实心里门儿清:一方面,通过帮乌克兰拖住俄罗斯,自己能继续当那个“离岸搅屎棍”,在欧洲刷存在感。 另一方面,脱欧后跟欧洲大陆闹掰了,得赶紧向美国表忠心,省得被踢出欧美“安全群”。说白了,对乌援助就是英国刷政绩、保地位的“法宝”。 要说英国的转变是“政治惯性”,德法那可真是“政策大掉头”。 德国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德国因为41%的天然气靠俄罗斯供着,态度那叫一个暧昧,默克尔时期连致命武器都不肯给乌克兰。 结果2023年突然“开窍”了——不光送了豹2坦克、防空系统,还开了弹药生产线,2024年对乌援助直接飙到172亿欧元,仅次于美国。 为啥变这么快?因为能源“断供”了!2023年初,德国彻底不用俄气了,41%的依赖度直接归零。 没了能源软肋,德国开始琢磨:要是乌克兰倒了,下一个被俄罗斯“拿捏”的,可不就是自己吗?再加上默茨政府想当欧洲“老大”,只能靠多送武器刷好感。 马克龙以前天天喊“北约脑死亡”,现在倒成了“欧洲安全就是乌克兰安全”的代言人。 2023年,法国第一个突破红线,给乌克兰送装甲战车;2025年更猛,说要送战机,成了第一个可能送战机的国家。 法国为啥这么积极?其实心里有小算盘:一方面,通过送武器给自己留外交空间,省得被美俄当“空气”。 另一方面,想借乌克兰危机推动“欧洲自己管自己”,少受美国的气。 德法英集体转向,说白了是欧洲被三个问题逼的: 第一怕被打:俄军虽然没速胜,但战场僵着让欧洲慌了——乌克兰要是输了,北约东边那些国家不得直接对着俄罗斯?这些国家天天喊“怕俄”,倒逼德法英多送武器。 第二没软肋:德国不用俄气了,腰杆硬了;法国70%的电靠核电,本来就不怕俄气断供。能源自主让欧洲有了“硬刚”的底气。 第三防被坑:美国特朗普政府老想把援乌的活儿甩给欧洲,德法英只能多送武器,争取在乌克兰问题上“有话语权”,省得被美国“卖了还帮数钱”。 毕竟特朗普天天喊“美国优先”,欧洲不自己硬气点,迟早被“卖了还帮数钱”。 英国四年换四个首相还对乌“死心塌地”,本质是脱欧后找不到新定位,只能靠“反俄”刷存在感。 德法从“和稀泥”到“硬刚”,是能源依赖解除后的“松绑”,更是对美国“背刺”的防御性反应。 但问题来了:欧洲这“团结”能撑多久?东欧国家天天喊“多送武器”,西欧国家早抱怨战争拖垮经济了;美国要是真跟俄罗斯达成协议,欧洲连“汤”都喝不上。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战场现在就是“消耗战”,欧洲的武器库能填多久的坑? 或许欧洲的“变脸”暴露了一个真相:在大国博弈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俄罗斯的导弹飞向欧洲边境,当美国的算盘打响欧洲钱包,德法英的选择,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生存策略罢了。 只是不知道,等战争的硝烟散了,欧洲回头看时,会不会发现今天的“团结”,其实只是另一场更复杂的博弈的开始?

0 阅读:8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4

用户10xxx74

3
2025-08-17 12:35

欧洲国家历史上都是这样的!一打沙俄就来劲!这一次也是一样的!

倾毕生支持刘博士

倾毕生支持刘博士

2
2025-08-17 12:16

这个世界秩序还是由大英理念主导的,没有改变。

用户10xxx18

用户10xxx18

2
2025-08-17 12:33

土耳其总统说,外事不决学英国,土鸡就是这样直白,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