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与台湾牢牢

盖说社会 2025-08-17 17:28:22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与台湾牢牢控制着,半导体关键节点,中国若想反制,几乎没有机会!   这话乍听着挺唬人,毕竟美国的芯片设计、荷兰ASML的光刻机、日本的光刻胶、韩国的存储芯片,再加上台积电占全球六成的晶圆代工份额,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都得排队等它出货,好像这产业链真就是铁板一块,动不了分毫。   可他偏偏漏算了一件事:这些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用实打实的突破,一点点把“没机会”的断言,变成“走着瞧”的行动。   就说美国联合盟友搞芯片禁运这事儿,本想把中国堵在产业链门外,结果反倒逼出了咱们的创新劲儿。   上海微电子搞出的SSA600/20光刻机,虽说90nm的制程不算最先进,但已经能满足物联网、工业控制这些领域的成熟芯片需求。   而且它家的先进封装光刻机,直接拿下了全球37%的份额,把国外垄断撕开了个口子。   更厉害的是浙江大学的团队,研发的“羲之”电子束光刻机,精度能到0.6纳米,连量子芯片都能刻,完全绕开了国际出口管制的限制。   至于芯片设计这边,华为海思就算受着制裁,麒麟9000S芯片靠着架构优化和国产零件,性能也追得上国际主流,硬是撑着华为Mate 60系列卖爆了。   中芯国际更不含糊,14nm工艺不仅量产了,价格还比台积电低两成,高通、联发科都来下单,2025年成熟制程的产能利用率,都飙到89.6%了,这可不是靠运气拼出来的。   当然,光靠企业自己闯不够,国家的支持才是硬底气。   大基金三期一下募资3440亿,全往设备、材料这些短板上砸;地方政府也没闲着,启东市对光刻机、刻蚀机研发给最高25%的设备补贴,半导体人才还能享个税全额返还。   这种“中央+地方”一起使劲的架势,让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企业在成熟制程上跑得飞快。   2024年一年,中国大陆就新增18座晶圆厂,每月产能达885万片,占了全球新增产能的六成。   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庞大的市场当“练兵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眼看要破50%,车规级芯片需求猛涨。   这种“用市场换技术”的路数,之前高铁、光伏都走通了,现在半导体也在跟着走。   张忠谋说的“全球分工”,其实是把产业链想成静止的了。可现在AI、量子计算一出来,整个产业都在变。   中国凭着全产业链配套和超大规模市场,正好能抓着这个机会。   成熟制程领域,中芯国际、华虹的14nm产能,够物联网、工业控制用了,价格优势还让台积电有点慌。   先进封装这边更厉害,中国企业已经占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份额,长电科技的2.5D/3D封装技术,能把芯片算力提3倍,连英伟达的H100显卡都得靠它。   而且咱们还在搭“双循环”的生态,2024年半导体设备自给率突破30%,北方华创的刻蚀机、中微公司的5nm部件都进了台积电供应链。   材料方面,安集科技的抛光液、南大光电的光刻胶,也在抢日本信越化学、JSR的市场,以前的“短板”正在慢慢补长。   不过咱们也没陷在低端价格战里,企业都在找差异化的路。   瑞芯微专门盯着汽车电子和人形机器人,搞出的AIoT平台净利率一直领先;中芯国际把重心往第三代半导体挪,2025年SiC衬底产能要涨150%,就是要抢新能源汽车电控的市场。   政策也在帮着转型,大基金三期80%的钱都投设备和材料,丽水、珠海这些地方还给研发投入补30%,慢慢养出了一批“隐形冠军”。   其实中国半导体崛起,不是要把台积电、ASML挤走,而是想建个更抗风险的全球产业链。   这么看下来,张忠谋说的“没机会”,其实是没看到中国的韧性。   从被制裁围堵,到全球企业主动来合作,中国半导体用五年走了西方二十年的路。   这背后不是运气,是工程师们“十年磨一剑”的死磕,是政策“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更是整个产业“不服输”的劲儿。   现在再看,谁还敢说中国半导体“没机会”?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

0 阅读:197
盖说社会

盖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